穿着灰色polo衫,背着黑色公文包步履匆匆地向我们走来的老师,就是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传媒与设计学院的陈雪军教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正如李觏所言,善良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老师。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老师的教育。在教育方面,陈雪军老师无疑是一位好老师。据了解,陈雪军老师主要研究中国文学和本土传播学,出版著作7部,其中独著3部,发表主要论文20余篇,主持各类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3项,并获得浙江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曾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其专著《梅里词派研究》获得第十二次(2011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获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其专著《姜宸英年谱》获得第十三次(2013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最近,陈雪军老师还被评为2016年宁波市优秀教师。据了解,本次宁波市优秀教师的评选是经过院、校、市多级层层推选的。当提及这一喜讯时,他面带微笑地告诉我们:“刚刚得知自己被评为宁波市优秀教师的时候,内心是非常高兴的。被评选为宁波市优秀教师,我感觉自己作为教师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我的课文学性比较强,但是现在的学生对文学感兴趣的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从小的兴趣培养和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但作为一位老师,不管感兴趣的学生多或少,我都会尽力做好,上好每一节课。”陈雪军老师略带些遗憾却又坚定地告诉我们。
陈雪军老师现任广告与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这个学期又担任了网络与新媒体2016级1班的班导师。“担任班导师和仅仅作为任课老师是有一定区别的。”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当我只是个任课老师的时候,我只需要上好每一节课就可以了。然而担任班导就完全不一样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大学四年里,我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比如生活,同学关系等。”不难看出,陈雪军老师对新生的热情和关心。
当我们进入自助餐厅吃饭,很多人会想,既然自己已经买了票 ,那么就一定要吃饱再出去。老师告诉我们,这其实和进入大学读书是同一个道理。“大学和高中是有所区别的,高中时会有老师督促你,考试鞭策你,但是大学就完全要靠自己的主动性去学习,自己掌握学习的时间和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交了同样的学费,在同样的地方学习,却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觉得每个同学都应该像进入自助餐厅一样,在知识的餐厅里寻找自己的食物,吃饱了再出来。而不是你买了进餐厅的票,却什么都没吃到就出来了。”这也是陈雪军老师对2016级新生的寄语。
笃学好古,得其三昧
树兰植蕙满庭院,随竺二园培栋梁。
笃志明德意高远,静心弘毅气轩昂。
开物前民教为先,启新求是业乃昌。
城校相携十五年,桃李芬芳遍八方。
这首诗是陈老师为今年十五周年校庆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包含了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的校训:明德弘毅、开物启新。短短五十六个字,就表达了对校庆的祝贺。可见,陈雪军老师的文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
陈雪军老师本硕博都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因此他阅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书籍。如今的他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古文相对白话文而言,比较简洁,并且有些文字比较优美,内涵丰富。”这是老师对于古文的评价。
上过陈雪军老师课的学生告诉我们,陈老师的文学造诣颇深。他告诉我们自己平时看得比较多的是研究类的书籍。“这本书原来是繁体竖排的古籍,我对它进行了标点整理,这样方便现代人阅读、研究。属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他边说边拿出一本厚厚的《姜宸英文集》给我们看。透过那一本大约七八厘米厚的《姜宸英文集》,我们仿佛看到了陈雪军老师在书桌前翻阅书籍,埋头工作的样子。
《阅读与写作》是陈雪军老师和另一位老师共同编写的教材。关于编写这本教材的的原因,他边翻看着教材边说:“以前学生选课,阅读和写作是分开上的,学生必须二选一。后来觉得阅读和写作二者缺一不可,就编写了这本教材,将两者合二为一。”
不久前,陈雪军老师还做了一个关于“王阳明思想与浙东学术精神”的讲座,基于对王阳明思想的研究,陈雪军老师更是创作了一首阳明颂:
祥云兆瑞,以赫厥灵;立志成圣,九霄飞鹏。千磨万折,锻炼金精;尚武能文,国之菁英。
知行合一,不忘初心;惟致良知,向善求真。惟精惟一,四句金箴;龙场一悟,功延至今。
亦复何言,此心光明;孔孟堪齐,一脉传承。真三不朽,惟尔德馨;万世景仰,千古英名。
贤哉藕舫,伯安是从;宜山东郊,求是恢弘。开物启新,文脉相同;敬我阳明,高奏黄钟。
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看到陈雪军老师推敲用字,苦苦思索的模样。
片言之赐,皆我心也
学校即将迎来校庆,为此陈雪军老师对《阳明颂》进行了改编,和李炜老师合作,创作了一首《学脉》:
知行合一,不忘初心。 惟致良知,向善求真。
惟精惟一,四句金箴。 孔孟堪齐,一脉传承。
文军壮举,德赛绵长。群贤聚粹,浩浩西向。
追踪伯安,贤哉藕舫。宜山东郊,求是惟尚。
城校相携,辛巳始张。明德立纲,弘毅为方。
开物前民,启新是昌。东方剑桥,吾辈荣光。
心学伯安,求是藕舫。传承学脉,尔我共创。
心学伯安,求是藕舫。传承学脉,尔我共创。
这首《学脉》将王阳明思想与浙江大学“求是”校训,以及与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校训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了。1938年11月1日,浙江大学西迁到了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对王阳明的学问、道德与事业,以及其负责报国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赞扬,并对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主持校务会议,根据王阳明“君子之学,惟求其是”的思想,决定以“求是”为浙大校训。诗中的“伯安”是王阳明的字,藕舫是竺可桢的字。
由这首诗歌的创作,陈老师谈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他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同学读小说都只关注小说的情节,这样的阅读对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没有作用。”接着,陈雪军老师还向我们推荐了书籍,如《百年孤独》、《红楼梦》等中外经典著作。而关于写作方面,老师稍作思索后说:“想要写出好的文章,也要多看书。如果你想写出好的散文,那么你可以找一个你喜欢的现当代的散文作家,去反复阅读他的书并进行模仿写作。久而久之,你写出的文章就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变去。”
在采访的最后,老师翻阅着书籍,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这个时候,作为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要多读有用的书,不要太浮躁,也不要太急功近利,人格完善更为重要。”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足以看出陈雪军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切的期盼。
采访结束后,陈老师又转身投入工作之中,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和办公桌上,增添了一道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