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的幸福生活

时间:2007年08月30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这些年来,宁波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接纳着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外来务工者。有句话说得好:第一故乡、第二故乡,都是创业之乡;老宁波人、新宁波人,都是宁波的主人!一串串动人故事,记录了我们这座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深情与厚意。   第二故乡的幸福生活   工作篇:   “落难”民工找到了“家”   今年44岁的李仕清,是四川省彭州市丹景镇人,现为宁波银亿物业公司保安,去年8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2004年7月,李仕清和17名老乡在新疆打工期间,因遭遇欠薪出走而在戈壁滩上迷路,他们在50多摄氏度高温的恶劣环境中被困了55小时,后经当地政府和部队营救才得以脱险。   2005年1月,在成都和宁波两市总工会的帮助下,李仕清和他的17名老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工打工团,集体到宁波来务工。   “三年前,我和两名老乡被介绍到宁波银亿物业公司,成为‘世纪长春’小区的保安。新岗位每月有850元的工资,我已经很知足了。要知道,当初我跟人家学木匠时,一天才挣七毛钱。”目前,扣除“三金”之后,李仕清月收入有1000多元。“我租住在公司宿舍里,水电费全免,每月只需缴纳50元房租。”   刚工作那会儿,李仕清还受到过小处分。   “我们四川人平日喜欢喝点小酒,有两次几杯酒下肚,就与同事打起架来,结果受到罚款处理。”而令李仕清感到意外的是,领导没有因此给他穿“小鞋”,而是耐心地予以教育开导。这以后,李仕清因为工作出色,频频受到表扬。   “我在‘世纪长春’小区已当了三年多保安,深深感受到小区居民对我们外地人的友善,彼此越来越有一家人的感觉。”李仕清向记者讲述了几件令他难忘的事情。   “我与小区住户大多面熟,但往往叫不出名字。一位在江北当交警的30来岁居民,见我们站岗辛苦,每年夏天都会送来冷饮、啤酒;小区里的几位老阿姨,则乐此不疲地教我们如何烧宁波菜。”   “一次,一位大妈被锁在了家门外,向我求助。我搬来长梯从她家四楼窗户爬入,取出了钥匙。事后大妈送上200元钱一定要我收下,但我没要。还有一次,一户人家养的一只价值6000多元的鸟飞走了,主人在小区里张贴寻物启事,并‘悬赏’1000元。我巡逻途中逮住了那只大鸟,送到主人手中。对方执意要兑现奖金,我还是没要。事后有老乡说我傻,我回答说:这是保安的职责所在。我拿了这笔钱,不是败坏咱们四川民工团的名声吗?还能跟小区居民搞好关系吗?老乡听了就不吱声了。”   像李仕清一样,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宁波有了找到家的感觉,他们的聪明才智也得到充分的发挥。记者从宁波建工集团一分公司了解到,该公司25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中,目前进入技术骨干和管理层的已有200余人。   救助篇:   “宁波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昨天上午,记者联系到现在鄞州古林镇葑水港村某企业工作的梁国华。现年31岁的梁国华2002年从老家湖北宣恩县来宁波打工。2005年10月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去医院一查,发现自己竟患上了尿毒症。面对晴天霹雳,自觉无望的他默默地回到老家,欲渡过余生。就在这时,他曾经打工过的北仑某公司给他寄来了大伙捐助的800元钱。“是宁波人的爱燃起了我对生的希望。”梁国华不久重新回到宁波,一边卖报一边做血透治疗。他的病情被李惠利医院的病友们知道后,大家立即施以援手。   “本市媒体披露了我的遭遇后,许多不知名的市民纷纷给我捐款,我得到了一笔救命钱。”梁国华目前在本市一家公司工作,年薪有一万八千元左右。“我要感谢宁波人,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慈溪企业家励顺良是众多好心宁波人中的一员。前年11月,在慈溪打工的安徽阜阳籍务工人员张才连,在顶替他人送家具时摔倒,昏迷不醒。励顺良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即和慈溪民营企业协会秘书长郑先学赶到医院,掏出随身携带的5000多元现金,交到张才连妻子手中。在此后短短20多天的时间里,励顺良发动当地17位民营企业主,为张才连募集了12.3万元善款。   昨天,一位在慈溪打工的张才连的老乡深有感慨地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以为老板只会一门心思赚钱,没想到他们竟有如此的侠义心肠。”   生活篇:   点滴关心留住我们的心   在江北做环卫保洁工作的徐辉曾对记者说:我去过不少地方打工,但宁波人的热情和宽容,包括单位在生活上点点滴滴的关爱,留住了我,留住了我的心,我愿意在宁波扫一辈子的地。事实上,很多外来务工者可能和徐辉有同样的感受。他们不仅在宁波“劳作着、生存着”,也像大多数的城市居民那样“生活着、享受着”,体会着从物质到精神的关爱。   镇海区后海塘区域居住着2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没有菜场,生活不便。镇海招宝山街道投资百万余元建了该区第一个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的菜场———后海塘菜场。开业当天,住在附近的新宁波人就像过节一样来看这个又大又漂亮的菜场。   在象山县南门村,村里的外来务工人员能享受最低水价标准,每人每月可减少水费支出10元左右;外来育龄妇女每年还可以享受4次免费身体检查;外来务工人员的娱乐生活也很丰富,因为村大楼里专门设有他们业余休闲的文化活动室。   在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近3000名外来务工人员时时能感受到如家般的温馨。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和外来员工家属探亲的住宿问题,该公司专门安排了150间宿舍免费居住;对于春节期间留厂的外来员工,公司除安排了年夜饭、文艺演出等活动外,大年初一还安排外出旅游。员工们都说,公司从细微之处帮我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我们只有铆着劲工作,才是对公司最好的报答。   返乡篇:   回家过年乘专列、坐飞机   每年春节前,为了解决外来务工者们回家难的问题,政府想办法,企业动脑筋,尽可能让辛苦了一年的外来务工者们顺利返乡,和亲人们团聚,过个好年。   2006年1月,宁波在全省首次推出“民工专列”,从宁波定点发往安徽阜阳方向,沿途停靠巢湖、合肥、淮南、三堂集、亳州等站。据估算,每趟专列能运送3500名左右的安徽籍民工,节前至少了解决1.5万至2万名外来工的回家问题。   去年1月,在奉化打工的湖南邵阳人李修成和妻子刘作兴先后跑了奉化和宁波,但买不到返乡过年的车票,所在单位宁波亿达钢化制品有限公司的经理获悉后,由公司出资为这两名老职工买了去长沙的飞机票。李修成说,一些企业担心外来工返乡过年后不回企业来上班,就采取过年后回来再结清工资的做法。但公司不仅给他们结清了工资,还出钱让他们乘飞机返乡,这种“待遇”着实让他感动。   今年春节前,鄞州五乡镇私企鄞州立群制衣有限公司的老板陈国芬夫妻,为了厂里200余名安徽籍员工能回去安心过年,承诺春节来回车票不要员工们自己掏一分钱。他们专门为厂里的阜阳籍员工订购了车票,还包车将他们送到宁波火车站。为了让员工们在年后能顺利返厂,陈国芬夫妻专门赶到阜阳,和当地的两名员工一起在车站排队购票。在反复排了好几次队后,才买齐100多名员工的车票。已在该厂工作了5年的安徽阜阳籍员工郭玉感慨地说:“公司为我们考虑得太周到了,我们得在宁波好好干!”   就学篇:   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   新学期就要到了。家住江北甬江街道的安徽籍务工人员孙其伟的一双儿女都可以进公办的民工子弟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他感激地说:“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我们在宁波生活更安心了!”让自己的子女和本地孩子一样有书读、读好书,这是每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心愿。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形成了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就学为辅的格局。据悉,宁波一年为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支出近5亿元教育费用,而且现在每年还将新增近1亿元。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繁忙,劳动时间较长,尤其在寒、暑假,无暇看管子女。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帮助他们子女健康成长,我市各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去年,江东区在原有为市民孩子开设的“四点钟学校”的基础上,又开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九点钟分校”。既解决了无人照顾的问题,也让孩子学到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今年7月,江北洪塘民工子弟免费假日学校开学,老师全由教师志愿者、退休老教师、大学生村官等担任,主要负责组织外来民工子女学习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书法,组织孩子进行自修、游戏、户外活动等。来自重庆的务工人员肖长华说:“真想不到还有专门为我们外来民工子弟开办的假日学校,而且全部免费。以前,我只能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工厂做作业,天气热、环境又不好,现在就不用操心了。”   此外,我市许多热心群众和单位经常关心、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今年3月,江东东柳街道中兴社区的黄老伯将4300多样文体用品,在开学第一天送到了江东仇毕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手上;5月,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的师生与海曙白云小学的28名贫困学生结对助学……   (撰稿:记者朱和风叶向群黄琼沈孙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