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理工*耕读人生}刘海涛——我定了一个小目标

时间:2017年04月21日    编辑:    来源:校报记者团     浏览次数:

刘海涛是谁?

他是工业自动化专业学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这是浙大个人主页上对刘海涛教授的介绍,和读完对其他教授的介绍一样,两眼墨黑——似乎教授都是冷冰冰的人。不过这种印象在采访之后,一点一点地改变了。

因为喜爱,所以坚持

“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制定了一个小目标:三十岁的时候能够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

刘海涛教授的本科专业是工业自动化,但他却是一名语言学的博士。刘海涛教授告诉记者,语言学是他在二十岁时候有的一个爱好。在实现小目标的这十年时间里,他都是在企业里工作的,但工作内容无关语言,语言学是作为他的业余爱好存在的。

“我们在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做翻译的过程中,它翻译的是对词的翻译,词对词翻译,计算机只要查个字典就能够翻译了,但是在句子层面他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作为语篇文,他就可能会有很大的问题,比如说杂乱无章。那么机器在翻译过程中该如何解决?”刘海涛教授继续说道,“我当时就想用十年的时间来熟悉语言学,掌握一些研究它的方法。”

1992年,在《情报科学》的第三期上刘海涛教授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机器翻译中的语篇连贯问题》。

“那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你的爱好坚持了十年之后,你的名字和你的想法变成了铅字出现在了一个核心期刊上,是非常高兴也是非常激动的。”刘海涛教授坦言道,第一篇文章的发表对他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二十岁的目标到了三十岁都还没有实现,他也许就不会再坚持下去了,不会有今天他站在大学的课堂上。

但正是因为这个目标的实现,他又制定了新的另一个十年目标。“在四十岁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转一个职业,把现在的业余爱好转变成一份职业呢。”

因为坚持,所以成功

“我高考的时候,英语考了百分制的8分。”

当记者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

刘海涛教授继续说,“在我高考的时候,外语是不计入总分的。我们都不爱学外语。但到了大学之后,因为大家的数理化都挺强的,而外语相对优秀的人由于是稀缺资源就显得特别厉害。我就想着我是不是也能试着学学外语。”

但如果仅仅只是跟老师的步伐走,英语水平还是没有办法追上好的同学,所以刘海涛教授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电工基础的英文教材。可那个时候的他只懂一百多个英文单词。

“周围的同学就笑我。我也不管,我心里想,只要我把这个看懂了我的外语就比他们强了,于是我就坚持下来做这个事情。”

在坚持了三个多月后开始能够看懂一些东西了,“同学就拿教材过来问我是什么意思,看我是不是真的看懂了。我就告诉了他们意思。在说对了之后,他们不服气,就继续问我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没有学过语法,刘海涛教授没有继续回答出同学的问题。

大二的时候刘海涛教授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英文教材,通过大量的阅读他开始发现不符合语法的句子。说不上个为什么,但知道英语书里很少有人这么说,于是他开始看语法书。

“然后我就明白了。后来那些同学过来问的问题我也就都能够回答了。”

“坚持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但如果你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你体验到的快乐是旁人体验不到的。”最后教授告诉记者,“目标定下来了就要坚持去做,不要管别人的嘲笑和反对,最后当你实现了你的目标,所有的嘲笑和反对就都没有了意义。”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刘教授的朋友圈上看到一条关于04级学硕刘金路的推送。刘教授转发并且亲切地说道,“金路,浙里等你。”

刘教授是在刘金路硕士一年级的时候认识他的,通过他的导师了解到了他的情况。“我觉得他很努力也很优秀,他表示想要继续深造而我也愿意接受他。”刘教授说,“我们作为老师,如果能够发现适合做学术的好苗子,应该帮助他们成才,一是让他们的努力有结果,二是也是造福国家。”

刘教授三十岁的小目标早已经实现,也有了不少的学生,谈起学生他感慨良多。

“他们从一个本科生到现在在高校里当副教授,有了自己的学生,就好像你的孩子从小孩子长大了继而有了自己的孩子,这种感觉很美好。学术和人的生命一样,应该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