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理工*研途漫漫}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访机能学院陈光明教授
时间:2014年10月10日 编辑: 来源:校报记者团
浏览次数:次
切磋琢磨探科研
前不久,机能学院陈光明教授赴美参加了马里兰大学举行的《2014国际吸收式热泵学术会议》。《国际吸收式热泵学术会议》是国际上热驱动热泵领域最权威的学术会议。尽管在这次参会的15个国家中,我们国家的论文数量是最多的,但作为国内吸收制冷方面的领头人物之一的陈光明教授见贤思齐,不拘一格,他说:“与世界各国同行的交流能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怎么在做,从而为自己的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更多的借鉴。”他认为借大会的机会将自己的工作成果展示出去,不仅可以获得同行的意见,也能让别人知道中国有个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吸收式热泵”方面做得很有特色。
吸收式热泵是陈光明教授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是热驱动热泵的一种。陈教授耐心介绍:“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70℃-90℃甚至更高温度的废热,而吸收式热泵,能够回收这部分的热量,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生产能耗,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环境更加清洁。”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数量、实验手段包括设备、资金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然而陈光明教授也有遗憾:“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旧是存在的。最显而易见的差距莫过于我们做学问的深度和高度还远不如人家,并且最原始的理论创新还不够,多数研究还只停留在应用创新层面,有望提出影响这个课题发展方向的理论或方法还几乎没有。”
漫漫科学路,艰辛甜蜜共存。在常人看来,搞科研显然是件枯燥乏味的事,但兴趣使然,陈教授乐在其中:“这其实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我想真正做科研的研究人员,都是源于兴趣,源于对解决问题的兴趣,追求一种‘ 别人解决不了而我能解决‘ 的成就感。”因此他认为自己进入科研是不知不觉、一步一步的,“没有一个明显的时间或事件,只是一件件事情做多了、想着想着就到了一定的深度,就成为科研层面的东西了,人也就成了搞科研的人了。”
现下,陈教授正着手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吸收式热泵方面的课题。项目中也有学生参与其中,当谈及与学生合作的困难时,陈教授认为,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能潜心深入做研究,但现在也有个别同学受社会浮躁氛围影响,做事过于急于求成,如此一来就难以完全沉下心去做比较细致深入的研究工作。
深入浅出指明路
有人说,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然而陈光明教授的课程极少有人逃课,当问及原因时,他说:“同学们都是很有求知欲的,只要老师在课堂上能给出同学们感兴趣的信息,然后通过这些信息的有机组合构成知识,他们就会越学越有味道,就不翘课了。”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陈教授灵活地运用科研成果的积累和经验,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尽管科研是深奥的,但他认为:“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方法,再深奥的课题都是可以成为‘可学的内容’的。把深奥的科研转变成‘可学的内容’再讲给同学,随着同学们水平的提高,‘可学的内容’慢慢就成了‘深奥的科学’了。”陈教授还把自己比喻成一名拥有教学手艺的工匠,他认为教书匠应当具有吸引学生的能力。尽管如此,陈教授还是自谦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教师是带领学生探寻知识的领航人,然而一部分同学却由此成为了只是跟随着老师的步伐,尽管有着自己的兴趣点和一定的专业功底,却没有明确的目标的人。针对这部分同学,陈教授建议:“同学们要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有一个方向性的东西,不能老是在‘方向’上纠结,否则就容易一切成‘空’。方向可以大一些,宏观一点,然后从手头上的事情做起来。”陈教授继而补充道:“与此同时,要广博地汲取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够‘触类旁通’的,多方面的知识对专业学习是会有很好促进作用的。更何况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仅仅只有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学们不仅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各种知识的人,更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各种能力的人。”此外,陈教授特别强调,同学们一定要把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死读书是没有用的。正如巴斯德所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