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到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继承和发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的出台无疑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积极支持。
一、《意见》的现实意义
《意见》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彰显。马克思、恩格斯在相关经典著作中对劳动有着丰富深刻的阐释,基本观点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劳动),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此可以说正是劳动创造了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随着劳动能力的不断提升,人类逐渐摆脱异己力量的束缚,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身的全面本质,生成为自由而自觉的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变成了发挥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活动。同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一贯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追求。纵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虽然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是旗帜鲜明地将劳与德、智、体、美相并列,纳入到教育方针之中,作为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却是近些年才提出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彰显。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付出更为艰难、更为辛苦的努力,社会主义中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这就迫切需要从整体上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意见》彰显了立德树人新内涵,有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且其内涵必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全面深化而不断拓展和丰富。从根本上讲,立德树人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即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是劳动者,加强劳动教育原本就是大中小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单纯知识传授,忽视或者弱化劳动教育的现象;社会上不劳而获、轻视劳动者的现象不容忽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对劳动群众没有感情。这些现象值得重视和警惕,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基于此,《意见》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对学校劳动教育缺失问题的准确回应。
二、《意见》的突出特点
政治站位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劳动及劳动教育,多次就发扬劳动精神,推进劳动教育提出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上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大中小学教育规律和本质要求的准确理解,体现出了政治站位应有的高度。
思想观念正。《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现实问题,有破有立、破立结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价值追求,彰显出认识的时代性、科学性、现实性、针对性。从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来看,《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从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来看,《意见》明确要求,“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从劳动教育基本内涵看,《意见》明确揭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这些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
路径举措实。《意见》不仅高屋建瓴地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基本内涵,还从方法层面上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和要求。例如,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上明确要求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就课时数和课程形式做出规定;在劳动教育内容上,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内容;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上,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情况的考核;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上,提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主体责任要求,实践场所的具体要求,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保障、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等全方位的具体举措。
三、如何落实《意见》
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组织开展的主体单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分析劳动教育现象、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劳动精神等相关论述,深刻体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实践中,自觉把思想认识转化到具体的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意义》的精神实质学懂弄通做实,并取得相应的成效。
整体推进。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整体性思维来理解把握和推进落实。从顶层设计来看,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全覆盖,涵盖大中小学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学龄段;教育主体的广泛性,涉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家庭、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教育坏境的复杂性,突破了传统教育相对单一的时空局限,表现为课堂上下联通、学校内外联动、认知与实践联合等特点。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沟通,把握好从整体上推进劳动教育的有序安全实施。
明确重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蕴含在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趋势。从方法论上说,善于分析判断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善于抓住重点,从而起到纲举目张的决定性作用。劳动教育的内涵丰富,要求多、主体多、变量多,因此劳动教育的重点要清楚明确。为此需要“三个明确”:一是从教育功能上看,要突出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明确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起到的教育效果;二是从教育内容上看,要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三是从教育主体上看,要注重发挥不同主体的自身特点和长处,激活各个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明确重点”决不能随心所欲,需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国家发展。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大中小学尚未正式到校开学,这是我国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在抗疫过程中,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值得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思考落实。结合抗疫形势,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线上劳动教育,可以在劳动教育中大力弘扬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劳动者的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也可以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开展力所能及、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不断地为培养时代新人赓续薪火。
(张志丹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吴新林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原文链接:http://www.wenming.cn/djw/djw2016sy/djw2016xxll/202003/t20200330_55026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