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沃土:从城市联盟到家喻户晓

时间:2006年04月26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鄞州树桥村村民们在家门口看越剧演出,从老人到孩子脸上都露出惊喜。(周建平 摄) 本报记者 王路   《春香传》、《沈清传》、《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舟山市小百花越剧 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上海越剧院;著名王派花旦王志萍、“小茅威涛”蔡浙飞、著名范派小生章瑞虹和著名傅派花旦陈颖。经典曲目、知名剧团、著名演员,越剧诞生100周年之际,对宁波广大越剧迷而言,只能用“目不暇接”来形容。从3月至今,宁波逸夫剧院和大剧院都已上演了多部越剧经典曲目,陈大妈是鄞州龙观乡人,这次她的女儿特意买了多场越剧票请她从乡下赶来观看,陈大妈感慨地告诉记者:“40年前,我曾经在宁波天然舞台看过越剧,时隔40年后,我再次看到了这样闹猛的越剧演出。”然而,在这“闹猛”的背后,也有专家指出:宁波越剧界在传承创新,培养更多热爱越剧的观众,特别是青年戏迷以及挖掘戏剧市场潜力等方面,“还有大文章要做”。   市场:要喝上自己的头口水   宁波逸夫剧院乘越剧诞生100周年“东风”,做了件“野心勃勃”的“大事”:宁波逸夫剧院、杭州红星剧院和上海逸夫剧院联手成立了越剧演出联盟,三大剧院联手打造出了一艘长三角地区越剧市场的“航空母舰”。   宁波逸夫剧院经理徐曙鸣告诉记者:越剧演出联盟最直接的功能,就是“上海、杭州演过的越剧再顺道拉到宁波来演出,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演出成本”。当然,在宁波首演的越剧团也可以“搭便车”到上海、杭州去。   三座城市的三家顶级戏院联手,对越剧迷的好处是无疑的,无论是今后来甬的越剧团数量,看得到的名角,还是新创剧目,肯定是越来越多。然而,在这个联盟的背后,有关专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宁波本土的越剧市场开发得还远远不够。   有演出界人士不客气地指出:在演出联盟中,宁波逸夫剧院是实力最弱的。杭州红星剧院和上海逸夫剧院,每家的越剧演出场次,每年都在100场以上,而宁波逸夫剧院仅有40场左右,加上大剧院、凤凰剧院,宁波整个市区的年越剧演出场次,顶不上杭州一个剧院。   当然,这一现象并非逸夫剧院“一家之罪”,宁波本地仅有市“小百花”在全国越剧界叫得响,加上地理位置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宁波越剧市场与杭州、上海“争锋”。   宁波演出界专业人士对宁波越剧市场落后于杭州、上海等地的现实也了然于胸,并不无忧虑。逸夫剧院徐经理认为:如果宁波越剧演出只能跟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中心城市后面的话,虽然短期不愁观众源,但长期下去,宁波越剧迷就不能“喝到头口水”,难以看到原创的、新创的剧目。   我市演出界人士认为,宁波越剧界虽然不能在长三角地区越剧市场“执牛耳”,但也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是通过支持本土的市小百花越剧团、鄞州越剧团的新戏在宁波首演,再推向杭州、上海等地区,打响“宁波越剧”的牌子;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全国的名家把宁波剧院当成“试验田”。宁波越剧市场虽然不如上海大,但观众群较稳定,一些名家在新创一个剧目后,为了检验其市场效果,一般愿意找一个中等城市上演,以防止在上海等中心城市冒然上演而“砸锅”。如赵志刚就对宁波情有独钟,他的新剧《赵氏孤儿》、《藜斋残梦》都是在宁波“考试合格”后,才走向全国越剧市场的。赵志刚本人曾表示:“宁波观众群素质高,有相当的欣赏水平,我在这里演出,有种‘赶考’的感觉。我希望今后能带更多的新剧到宁波来演出。”   观众:是农村还是城市   在过去的近两个月内,宁波纪念越剧诞生100周年的系列演出票房反响不俗,每场演出的平均票房在八成以上,此次系列演出,没有采用任何包场或企业赞助的形式,纯粹以窗口零售为主,仅在社区向困难家庭送了少量赠票。这个成绩是值得宁波演出市场骄傲的,因为越剧观众多为老年人,而且以往长期有包场赠票的习惯,在宁波商业性演唱会还不得不求助于企业赞助和大量送票的情况下,越剧演出能获得这样佳的票房,实属不易。然而,在高票房的背后,同样有隐忧。记者采访发现,前来观看越剧的观众以城市居民为主,郊区及农村观众寥寥无几,就是有农村观众,也多是居住在城区的亲人们购了票当礼物送给他们的,极少有自己掏钱来看。来自农村的观众在感叹越剧“闹猛”的同时,也告诉记者:在农村很少能看到戏班子来演出,就是请到了戏班子,也看不到名团、名角和新戏。   实际上,在越剧界和演出市场,越剧到底是该走“阳春白雪”的高端市场道路,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大篷车”道路一直是个争论的焦点。   与农村相比,宁波城市观众群已经基本成熟,在中山公园等地,每逢双休日都能看到有业余越剧迷们在唱戏,有的社区搞活动也能拉到不少票友来唱上一折。在城市中,连青年越剧观众群也在逐渐增长中,如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都成立了越剧社团,青年学子不但自己唱越剧,还经常请来名角到校园联谊,宁波各大学的越剧社团还频频与浙江其他高校的越剧迷共同举办活动。而各剧院也把大学的年轻观众视为一个可观的票房数字,每次有重大越剧演出时都专程在大学设点送票上门,甚至开通专车接送。   与之相比,宁波郊区和农村的观众根本享受不到这些便利。据了解,农村观众看戏的机会极少,一般只有在富裕人家结婚做寿或村委会在过年过节时,才会邀请戏团前来演出,而农村越剧迷自发组织成社团的,在宁波几乎没有。同时,在宁波各大剧团、剧院都声称“青年是越剧未来的希望”,想方设法送戏进校园时,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几乎与越剧是绝缘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交通越来越便利,但农村观众却离越剧越来越远。上世纪40年代,徐玉兰在宁波天然舞台唱戏时,1320个座位中有近半数观众来自郊区或农村,徐玉兰在天然舞台演了两年,共演了208本戏,近百万人次的宁波观众看了演出,至今还有不少农村老戏迷记得这一盛况。然而如今,除了极少数拥有私家车的农村观众会开车到宁波来看戏外,很少有农村观众进城看越剧。   我市越剧界和演出市场也正在千方百计挖掘农村市场,宁波逸夫剧院、大剧院正在策划与各县(市)区剧院,甚至乡镇的文化中心联动,今后,越剧团在市区上演后,再到农村演出;而宁波各越剧团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市场,如宁波“小百花”每年春节时,都要赴农村演出,剧团如今每创排一出新戏,都会专门为农村地区演出设计舞台和道具。越剧向农村地区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今年,我市举办的“千场戏剧进农村”,就是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让更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戏剧。有关专家指出,越剧最好的演出方式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地区辐射,而政府部门在扶持重点剧团的同时,也有必要给农村文化建设更优惠的政策,让“城里人”、“乡下人”都能享受到越剧的魅力。   越剧百年在宁波深深地扎下了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会找到无数的越剧迷,一个外来剧种,如今已经成为了宁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