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的孩子暑假多一点开心

时间:2007年07月17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城市里有很多“空巢老人”,在农村,则有这样一群“空巢儿童”,又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管。在新浪论坛上,网友乌蒙流浪者的《民工潮背后农村“空巢儿童”的伤痛》,唤起众多网友对留守儿童缺乏的亲情和其令人担忧的未来的关注。   又是一年暑假,又是众多留守儿童千里迢迢来甬与在城里打工的父母团聚的日子。本期我们走近留守儿童,呼唤社会给予他们更多关注更多爱。   留守儿童·活动篇   金报邀留守儿童学插花   为昏黄的出租屋添彩   昏黄的房间,小小的身影,等待着父母回家团聚。很多外地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为宁波的经济建设做着贡献,但却牺牲了自己与子女的团聚。甚至子女千里迢迢来到宁波,却依然没有时间陪他们好好看一眼宁波。为了让这些留守孩子能够在宁波过得开心,为了能让那些昏黄的房间充满生命力。今天,我们将请十位小朋友来报社学插花。我们邀请了花满楼的花艺老师,教这些小朋友用花亲手插成美丽的花篮,带回家送给辛勤工作的父母,为他们在宁波的家带来一丝生气。 记者 张海玉   留守儿童·亲情篇   为了见到爸爸妈妈   火车上站了近20个小时   暑假对于龙潇佩、龙智枭和龙智雄三姐弟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只有在放暑假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   父亲龙伏德和母亲五年前从湖南双峰县青坪镇农稼村来到宁波打工,而三个孩子则被留在老家寄养。   对于这难得的团聚,三姐弟显得特别开心。姐姐龙潇佩告诉我们,每次来见爸爸妈妈通常都是和家里的老乡一起,路上首先得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到娄底,然后再坐20个小时的火车到宁波,由于买不起卧铺,所以只能坐硬座。“有时候没有买到座位票,就一路站过来。不过只要想到能见到爸爸妈妈,就不觉得那么累了!”说到这里,龙潇佩幸福地笑了。 见习记者 王哲 蒋振凤   留守儿童·困境篇   上初一的安徽女孩来宁波看父母   一个多星期几乎连家门也没出   在江东区仇毕村,绕过一排平房,在一间低矮的小房间面前,我们停下了脚步。16岁的王丽正趴在桌子上认真地写着作业。   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是她的父母每月花200元租来的。两张简易床、一张塑料桌,还有放置在高处、前两年花400元买来的一台14英寸电视,便是这个家庭所有的家当。因为房间的窗户已经非常陈旧,透光性不好,整个房子都显得非常昏暗。小王丽拼命凑近作业本才能看得很清楚,腰弯成了弓状。   这个还在上初一的安徽女孩,从老家来宁波看望父母,连来了一个多星期,却几乎连家门都没有出过一步。作为被父母留在安徽读书的留守儿童,她来到宁波,却因为父母的工作繁忙,再次成为了城市的“留守儿童”。   王丽的父母都是安徽人,8年前王丽的妈妈来到宁波,在江东做起了保洁员,一年后,她的爸爸也来到宁波,同样成为了保洁员。从而把当时只有9岁的王丽和她10岁的姐姐,放在安徽老家。从那时候起,王丽和姐姐就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   “刚开始想爸爸妈妈,就会打电话给他们。但是非常麻烦,那时候我们家没电话,爸爸妈妈也没电话,我都是偷偷到小店打电话,打给这里爸爸的一个朋友,他转告给爸爸,爸爸再回打给小店,小店再找我接……”王丽说,之后也慢慢习惯了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她会帮爷爷奶奶做家务。而在宁波辛苦工作的父母,也会在每年暑假,省下钱,让两个女儿来宁波过暑假,和自己团聚。   “今年暑假大女儿要补习功课,所以小女儿自己一个人坐车过来了。可是来了这么久,连一次街都来不及陪她逛。”父亲王方胜抚着女儿的头,充满内疚。“我们环卫工作实在很忙,要实行18小时保洁,每天早上四五点上班到中午,下午还要工作,到了晚上就很累,动弹不得,只能委屈了我的女儿,每天在这里,除了写作业就是看电视。”   王方胜说,女儿来过这么多次宁波,只去过天一广场和儿童公园,连拍照也是去年她姑父带她出去玩的时候,给她拍的。但让他欣慰的是,女儿非常懂事,从来不提任何要求。“她知道我们辛苦,每天乖乖在这里写作业,从来不说让我们带她去哪里玩。女儿来了这么多次,都没能让她好好地看看宁波,真的很对不起她。” 记者 张海玉   留守儿童·关怀篇   大学生志愿者下社区   为留守儿童免费家教   昨天,来自宁波理工学院的七八位志愿者,来到与他们常年结对的小漕社区留守儿童们身边,给他们辅导功课。   近年来,宁波理工学院与海曙白云小学建立了“班级结对学生”的爱心助学活动,在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中反响强烈。今年暑期伊始,理工学院的青协志愿者们在走访了结对对象家庭后,为这三个姊妹及其家庭送上了棉被、大米、书包、书籍等学习用品等。 记者 宗珵 摄影 陈远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