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让创业激情点燃青春梦想
时间:2007年12月19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次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9日第7版 整版报道
[face=楷体_GB2312]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并强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作为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一种新方式,大学生创业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大青年学生的充分肯定,各地、各高校纷纷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今已在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鼓励和扶持毕业生创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就业,也有利于我国创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face]
文/本报通讯员:贾小鹏
[B]【赛场侧记】大学生创业关注民生[/B]
将公交卡和手机捆绑,坐公交车不再为要带零钱而烦恼;制造一种无线传感器,能即时了解农业大棚内的湿度、温度等环境数据;榨菜是宁波老百姓的日常食品,如果将乳酸菌技术结合低盐腌制工艺,应用到榨菜的加工过程中,这样就会带来全新口味……这些奇思妙想都是宁波一群大学生的创业设想。
日前,2007年宁波市“挑战杯”枫叶科技园·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举行,竞赛共收到参赛作品86件。决赛中,20支创业代表队分别对创业作品和项目进行了答辩。
和往年不同的是,这些进入决赛的项目,创业内容涉及新型材料、农业、中医药、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大多数的创业设想从解决市民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大学生们巧妙的创意和独特的视角,赢得了专家评委的肯定,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认可。
“手机公交卡”解决出行的烦恼
“中国金卡工程启动14年以来,中国各行各业相继进入刷卡时代。如今,人们的公交卡、银行卡等各类卡越来越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设想将公交卡和手机捆绑,坐公交车不再为要带零钱和公交卡而烦恼……”
在决赛的公开答辩现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蒋晓佳同学此言一出,立即赢得了比赛现场热烈的掌声,“嵌入式手机公交卡的应用与开发计划”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蒋晓佳介绍说:“我们的商机一方面在于目前既有手机又有公交卡的人群数量巨大,这是基础;另一方面,两卡融合后的便利将吸引更多市民加入,这是潜力。”蒋晓佳对下面一组数据显得非常有信心:仅2006年,中国IC卡的出货量达到10.48亿张,到2008年中国IC卡出货量预计将增长到17.40亿张。以宁波为例,公交日均客运量达到了85万人次以上,普通公交IC卡的拥有量已达到55万张,而宁波市有560万人口,手机公交卡的推广发展空间巨大。
在决赛现场,小组成员描绘了这么一幅场景:公交车车门打开,乘客只要拿出植有公交卡的手机,就可以简单地完成刷卡工作,简单的操作免去了带卡的麻烦,更解决了浑身搜索零钱的尴尬。
“会不会影响手机的正常使用?”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采访了蒋晓佳,“我们采用专业的嵌入式技术,对无线射频卡,即城市一卡通、公交卡、的士卡、校园卡、消费卡等进行改造,并将其和手机结合在一起,只会增加手机的使用功能,不会影响手机和卡的双向使用。”
“我身边的女孩子的包包里面经常有很多卡,有时候刷卡要忙乱地找上一阵子,在公众场合既不雅观又不安全,根据现代人时尚的消费观念,便产生了这个想法。”蒋晓佳告诉笔者,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参加创业大赛的项目了,“项目的好坏是成功的关键!仅有创意还不够,技术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蒋晓佳介绍说,“项目组掌握的技术不仅不改变现有的公交缴费体系,而且符合ISO/IEC14443TypeA标准,从技术上已经具有推广和使用的价值了”。这位学经济的学生讲解起工科的射频技术,已经头头是道,也信心十足。
“生物导弹”让药物准确到达病灶
“从浙大的学长那里获悉这个项目后,我就爱不释手,被这项未来的‘生物导弹’技术所深深地吸引。”零维度创业团队负责人项燕龙告诉笔者,参加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班,为自己赢得了这次团队创业的机遇。“当时,浙江大学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勍来到创业班寻找合适的创业成员,我们双方接触后,第一时间就达成了合作意向。合作就像多年未见的战友一样顺畅。此前为了寻找理想的创业项目,真可谓‘踏破铁鞋’啊。”项燕龙激动地回忆道。
“由于该项目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一位评委被我们的项目吸引,在赛前他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他团队在秘密答辩阶段,评委提问的大都是一些常规性问题,而在我们上场的时候,面对的问题竟然一个比一个尖锐,非常专业的提问差点把我们难倒,但答辩的最后他还是给我们翘起了大拇指!”项燕龙无不自豪地告诉笔者。
现在“零维度创业团队”准备成立一家宁波零维度磁流体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项目有密封磁流体、扬声器磁流体、医药用磁流体、印刷磁流体等几个方面,其中以医药用磁流体、印刷磁流体最有特色,也在比赛中备受评委和观众的关注。项燕龙认为,“零维度”将从当前的密封磁流体技术入手,赢得第一桶金。在资金和技术相对允许的情况下,着重研究医药用磁流体,即“生物导弹”。
他告诉笔者,素有“生物导弹”美誉的磁流体药物,能够在磁场的影响下,带领药物到达患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尤其对癌症等痼疾起到良好的疗效。针对磁流体药物,国内尚无成熟的企业生产,“零维度”表示如果创业成功,将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研制低毒、低副作用的磁流体药物。
乳酸菌腌制榨菜远离亚硝酸盐
“符合现代人对饮食日益崇尚自然、关注食品安全及注重保健的绿色环保要求;工艺技术符合现代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的要求。”这是“乳酸菌腌制新型榨菜创业计划团队”对自己项目特色的描述。
浙江省是全国的榨菜之乡,年产量居全国之首。然而到目前为止,榨菜的加工形式主要还是以传统的高盐腌制工艺,而且在传统腌制过程中,部分杂菌会使原料半成品早期产生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等极有害成分,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以乳酸菌发酵为主导地位的蔬菜加工产品可避免传统农产品腌制加工中易产生的亚硝酸盐、亚硝胺等物质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在比赛中,宁波大学的杨佳玉同学对自己团队的创新技术一直都充满着信心,“到目前为止,浙江省还没有一家榨菜加工企业采用乳酸菌发酵起动剂技术应用于榨菜腌制生产,本计划的技术可以填补当前市场的空白。一旦投产,就可以为浙江乃至全国的腌制食品爱好者带来口福。”
据评委分析,事实上,乳酸菌作为食品发酵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没有使用在榨菜的腌制过程中。这个创业计划很好地把两项传统工艺通过现代的技术耦合在一起,找到了解决腌制食品含有亚硝酸盐的途径。据悉,本项目相关技术已开始申请了发明专利,团队成员正在和宁波一家知名的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合作。
[B]【新闻观察】大学生创业呈现新趋势[/B]
首先,民生问题成为创业新宠。项目创意的选题大都集中在解决人们日常的生活问题,不再和以往一样集中在高科技方面,这一变化充分表现出了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现状的关注与思考。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分院院长周耀烈是本届大赛的评委之一,他对大学生创业的这一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往大学生创业往往容易从高科技入手,如IT行业,同学们现在的创意越来越贴近生活,关注民生成为本届比赛的亮点。”周耀烈认为,“许多高科技项目的投资起点高,收益周期长,不利于缺少资金和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关注民生的这些项目,对资金的要求不是很高,对大学生创业的压力自然就降低了,更容易接近成功”。
其次,教授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智囊。在本届比赛中,好几所高校的教授拿出了自己的技术,鼓励学生创业,并作为智囊在幕后为团队献计献策,为创业过程把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沈昊宇副教授就是“零维度”团队的技术指导,她的研究生是小组成员,她的核心技术就是该团队的创业“卖点”。
其他的几项已经获得专利的创业项目,就是得益于这些专利持有人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有专家认为,尽管这些参赛的创业项目对于利益的分配没有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方案,但是高校教授的这种支持力度和气度是值得赞赏的。
此外,团队跨学科跨专业现象明显。手机公交卡创业团队的成员涵盖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广告这几个基本专业的同学,“零维度”团队则由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生物工程、化学等专业的学生组成。
周耀烈教授认为,不同学科的搭配,在创业中可以实现专业的分工,也更容易促进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同学们综合素质的培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班来自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这种搭配打破了几个朋友因为“关系好”而组队的误区,“有点像公司的缩小版本”,是一种更加理性的组合。
[B]【参赛心得】创业成功需要有备而来[/B]
用团队力量打开创业之门
柳斌:这次创业计划大赛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团队的合作创造的集体智慧,远远超过了我们每个人的总和。一个能够配合的成功团队,每个人会从不同的着眼点切入主题,每个可行的方案都会被团队反复论证、修缮,最后得以施行。整个过程中,个人的想法被汇总、讨论,同时又有新想法的产生。原本困难重重的问题经过这样的团队合作变得逐渐明朗,最终得以解决。
“零维度”的命名,是在第二次小组会议中决定的。工业材料从大工业时代的三维材料(石材、铁块)到当代的二维材料(膜材料)、一维材料(纤维)到零维材料(纳米材料),是一个维度不断降低、性能不断优化的过程,取名“零维度”寓意我们要秉承这一发展历史。
“零维度”并不像外人看起来那样一帆风顺,例如资金的使用,作为项目的研发者,当然希望能够花费更多的资金用于工艺的优化和设备的采购,然而这些往往会超出项目的财政预算,所以大家时而争执,而后微笑地坐下,绞尽脑汁地对预算进行微调。
最后的答辩并不是我们整个参赛过程中最困难的阶段。尽管站在台上的时候我们手心微微出汗,心跳逐渐加快,但经过这一年来策划书从构思到成文的过程,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请教了不少的专家,好多时候,只有孤灯为伴,度过长夜,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零维度”。成功的钥匙已经握在我们手上了,我们还会畏惧去打开这扇门吗?
懂得了“信仰“的含义
夏济婷:信仰,在我看来是一个高尚的词语,一直都不太懂其真正的含义,直到迎接“挑战杯”的挑战。团队成立之初,我们积极找遍了整个学院的老师、教授,终于在和几位教授聊过之后,找到了陈红兵教授,他最近研发出一种生长钨酸镉晶体的新工艺。陈教授说我们来得刚刚好,早一两年也没有这个工艺,他最近刚申请了国家专利,获此消息大家欣喜若狂。
回顾参赛过程,我要感谢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他们让我感受到团队团结的力量,让我有强大的动力奋斗下去。要参加答辩,刘冬宁练习发言到嗓子沙哑,每天都要吃很多金嗓子含片,每晚练到很晚才去休息。樊蓉,听其他组员说吃饭都在看创业计划书,并与老师积极联系,从老师那了解到更多有关技术的问题,很好地回答了专家的提问,离我们挑战的目标更进了一步。唐泽平,直接联系学院的财务老师,不放过一个小数点,努力改进我们的财务报告。
大家那么拼,我相信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个信仰。我们要坚持下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作出成绩。最终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将不断完善我们的项目,我们是一支不断进步的团队,精益求精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迎接挑战,自强不息,开拓未来。
学习变得如饥似渴
邹妩琼:在刚开始的时候,面对一大堆零散的资料,我是拿着教科书一个一个地对照寻找有关概念的,那一刻才深刻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参赛的日子里,身边的很多东西几乎都成了我们思路的源泉,尤其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的很多知识都成了我们项目的重点和亮点,如老师讲的品牌战略、公司的辐射发展模式等知识,平时在我们看来只有考试才用得上的概念,如今都一一派上了用场。这段时间完全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
现在,创业大赛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比赛了,而是一份事业,一份能让我为之兴奋的事业。我很荣幸地成为了这个阳光创业联盟的一员,很庆幸我们的团队走到了最后,笑到了最后,在这7个月里收获了第一桶金。
磨炼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朱墨: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创业大赛了。第一次参加学院团委组办的创业大赛,我了解了创业的程序,但这些了解仅仅是理论层面的;第二次参加宁波市的创业大赛,我体验了整个公司的具体运作,纠正了很多理想的东西,理论的认识也从模糊发展到了清晰;第三次,我们赢得了投资商的关注。现在,我们第三次参赛项目---无线传感技术受到了有关企业的关注,正通过科技园区和我们接触,准备合作实施这项创业计划。
参加创业大赛,从理想走入现实,从天真走向成熟,参赛给我的人生规划带来了很多启迪,磨炼是成长成功的必经之路。原本准备大学毕业就创业,但是现在我决定毕业几年后再开始创业,因为那时我的各项储备会更加丰富。
此外,经过几次创业计划大赛,我们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团队,团队在课余开展了一些为大学生提供代理服务的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营业额最大的一个月可以达到12万元,尽管目前还没有注册成为公司,但是这个项目我们将会很好地传承下去。
创业教育实现了创业梦想
林俭:我们在学院读书时期有《媒介管理学》这么一门课,课程中指导老师就让他们采用公司的模式进行课程学习、项目演练,因此在校期间,就已经磨合了团队,对公司有了认识,这为我们后来的创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媒介管理学》的课堂上,全班由学生自愿、自主分为若干家公司(每家公司一般有5至10人),上课点名、作业布置、课堂演讲都以公司为单位,学期末对公司有个大致的排名,也评选同学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公司。学生公司的日常表现记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由学生自己来划重点、模拟考题。现在回想起来,公司化教学模式直接触发了我们创业的想法。
朱鑫元:杀入了决赛,却没有最后赢得满意的奖项,希望此次的经验能对下次参加比赛的同学有所帮助。首先,创业计划应该强调创新,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都有着很强的创新点。而我们也正是因为产品创新性不够而不能吸引评委。其次,对于风险投资与风险资本的退出是评委较为关注的一块,大学生创业是创业构思的初步实践,想赢得风险投资,投资金额不宜过大,并应该有很好的风险对策。
此外,最好有产品实物。有产品实物的创业团队确实比较有优势,实物最能说服评委与观众,评委会对你的计划书更感兴趣。还有一点就是,陈述的方式可以创新。这次宁波工商职业学校的陈述方式给人耳目一新。他们的创业计划为户外运动网,所以陈述以轻松活跃为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各团队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业内容,多点自己的特色进行陈述,这样可以给评委和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B]【专家建议】创业教育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B]
[B]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院长许为民教授[/B]: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适应了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也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大学生而言,创业需要很多外在的条件和内在的积累,一个成功的创业过程,需要资金、项目、经验、团队、社会资源等要素的支撑,这些要素往往决定了创业成功率的高低。而在校大学生往往富有激情,知识储备相对丰富,但是缺少经验、资金、社会资源的支撑。
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在传统的专业教育之外补充创业的基础知识,提供创业的基本训练,培养初步的组织团队的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以及模拟实战的方法和综合能力,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让有创业激情的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合理的定位与期望,把创业作为终身事业,减少盲目性和失败的几率。
[B]【评委感言】创业大赛只是创业教育的起点[/B]
共青团宁波市委副书记王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只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和推广的起点和抓手。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会影响周围所有人,举办大赛让更多的同学们认识到,创业并非高不可攀,并非无从下手,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这份信心。
另外一方面,比赛加速了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学生毕业后无论是真正创业还是走向工作岗位,在参赛中学到的很多经验都会是他们从同龄人当中脱颖而出的宝贵财富。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近几年来提升很快,核心产品和项目层次逐年提高,今年的参赛项目有些还获得了专利,有些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市场前景比较广阔。但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对市场的把握不到位,对企业运作规律也认识不足,创业计划还属于传统的模式,还不具备操作性,从书本上演变来的模板化比较重,因此虽然比赛是成功了,但是转化的成功率比较低。
针对这一问题,下阶段将加强对创业团队的培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大学教授、企业老总、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者、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人士,组成培训的导师团,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
当前的“X+1”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为帮助大学生创业,先成立导师数据库,由企业、高校等各个层面的成功人士组成专家导师组,当大学生拥有好的创业项目时,就从导师库中寻找合适的专家,通过结对的方式让专家介入进来,导师与同学们一起创业,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缺少辅导的创业好比风雨行舟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周耀烈教授:大赛中的学生作品创意好,项目比较集中于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发展的潜力大,部分项目的市场前景比较突出。获奖的同学和没有获奖的同学,都从创业计划书的策划和撰写中收获了很多,比赛的形式值得肯定。但是,比赛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创业计划对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分析不够,只是就事论事地分析市场,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项目的特色,没有挖掘出项目的品牌价值,这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实战经验的最典型表现。
其次,大学生对创业的困难和风险估计不足,缺乏应对价格风险和经济危机的意识,投资回报率往往过分乐观。这些经不住推敲的数据,在真正创业的时候,会让企业走上一条风雨之路,企业负责人对公司不能实现很好的控制,往往只能听天由命。
在评选过程中,接受过创业教育和没有接受创业教育的团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班,就是培养同学们创业能力和思维的一个班级,创业班的同学参加这次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心中有几个抓手,比如,在项目的策划和设计、团队建设、品牌管理、市场分析、财务分析等几个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
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优厚的条件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管委会副主任许可:参加本届比赛的好几个项目从创意和技术方面来讲具有产业化的能力,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项目书的撰写显得比较稚嫩。建议高校和大赛主办方在赛前和比赛过程中应该做好充分的培训工作,邀请风险投资机构的咨询人员对学生进行财务、公司运作等方面的培训,会增大项目转换的机会。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如果项目的技术持有人是团队自己,则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有意识地维护项目的完整性,强化项目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如果项目的持有人是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来源,则应该让技术持有人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保证技术的活力和生命力。
从当前学生参赛的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的项目来自自己专业导师的专利,但是导师又没有真正介入创业过程,这是很多项目不能真正长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创业公司可以免费使用园区的办公条件,希望有更多成熟的项目入住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