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个专家专门研究孤儿抚育模式

时间:2008年05月29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臧 铯   汶川孤儿,这些天浙江百姓的重要话题。   浙江有个儿童社会问题专家,名叫余纪东,专门研究孤儿抚育模式的。余纪东副教授现任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她。   “孩子最自然的生长环境是家庭。”余纪东说,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家庭环境是他们由生物人转化为具有情感智慧的社会人的重要变量。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前,集体抚育方式一直是种国际惯例。但是,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相关研究认为,孩子的成长除了生理上的发育需要关护和照顾之外,心理上的成长对一个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更为重要。理想的方法是让他们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家庭。于是,在发达国家,寄养、收养和团体之家等养育模式开始被大量尝试并流行。   余纪东就孤儿的集中养育模式与团体之家养育模式,做了比较研究。为了研究需要,余纪东还专门在美国接受了社工培训。   余纪东最推崇团体之家的养育模式,认为对孤儿来说有很大的益处。所谓团体之家养育模式,就是从社会上招募真正的夫妇,来担任“父母”,模拟真正的家庭。一对父母一般抚育6个孩子,在这对父母抚育孩子们的过程中,社会并非完全放手,社工和心理医生也会全程陪护这些孩子们长大。研究表明,通过团体之家或寄养方式养育长大的孩子,无论生理和心理发育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几乎无区别。而且,与现代社会中普通的独子家庭的孩子相比,他(她)们在团体生活中学到了更多的社会交往准则。   机构集中养育也有其优势,便于管理,效率高,即使现在,还有不少专家认为这种方式是有优点的,最切实可行。毕竟,不是所有的孤残儿都能被收养或寄养的。但是,机构集中养育的方式本身,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虽然集中抚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已经尽可能地给予孩子们爱和关心,但是研究表明,机构集中养育长大的孩子,社会化过程较困难。在养育过程中,出于有效管理的目的,工作人员也容易忽视孩子们的单个差异性。   余纪东认为,能够给遭受灾难的孤残儿一个真正的家,是最好的,但是这在现实中还不可能完全实现,尝试家庭寄养、团体之家养育也是不错的方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