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高校加大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援助力度
时间:2009年04月20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次
近来,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采取措施,深挖市场资源,加大帮扶力度,强化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陕西省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就业生援助制度。对被认定者给予重点帮扶,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必要时购买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专门用于安置困难毕业生;全省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一律免收困难毕业生报名费和体检费;高校对困难毕业生可给以适当求职补贴。重庆市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社区岗位就业,与社区公益性劳动组织签订1年以上劳务协议并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为登记毕业生提供职业介绍服务,签订劳动合同6个月以上,按每人不超过100元补贴给职业介绍机构。对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培训的,按每人每年600元补贴给培训机构,参加职业鉴定的,根据职业鉴定等级标准,按每人100-990元补贴给职业鉴定机构。2009年着力帮助2000名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江苏省对五类困难毕业生实行就业援助。对困难家庭毕业生,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求职补贴等,如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时免收有关费用。对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可回到其原户籍所在地,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优惠扶持政策。离校后回到原籍的农村低保家庭和零就业贫困家庭未就业毕业生,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一对一就业服务。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毕业生免费提供失业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
——加强指导培训工作。江西省各高校着手对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几类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约15000人进行拓宽专业的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浙江省宁波市建立了本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对他们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推荐等。东华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通过开展各类系列活动,加大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指定专人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实施三项计划援助寒门学子就业。“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训练营”,拟培训120名应届未就业贫困学生,所有费用由学院承担;对应届毕业生实施“分阶段就业补助计划”;实施“1:3岗位推荐计划”,承诺给每位贫困学生推荐至少3个就业岗位。江南大学建立了“困难家庭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和动态管理制度,随时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对求职技能欠缺的困难家庭毕业生,学校发放“爱心联系卡”,随时提供个别就业指导。对有创业意向的困难毕业生列为创业教育优先培训和帮扶对象,进行免费创业培训、一对一创业指导、开展项目入园孵化、注册以及税费减免等配套服务。华侨大学开通就业政策咨询、心理咨询热线,重点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开展免费辅导和培训活动。
——出台经济帮扶措施。上海市各高校与相关银行加强沟通,做好暂未落实就业岗位的困难学生的延期还贷工作。同时,对未实现就业、且家庭人均月收低于800元的困难家庭应届毕业生,给予为期6个月每人每月400元的临时补助。江西省通过开展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中国示范项目-高校贫困毕业生免费培训和就业推荐,帮扶“双困”毕业生3000人,同时配套6000个岗位。北京语言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一次性给予200元的求职补贴,对于到京外求职的“双困”毕业生予以报销部分或全部交通费。北京交通大学建立困难学生就业扶助专项资金,用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能力欠缺的毕业生实施专项资助和培训。南开大学拨出专项经费,给予特别困难毕业生每人400元一次性求职补贴。华东师范大学每年拿出40万元对初次赴外地应聘的困难学生进行补助,特困学生补贴路费100%,困难学生补贴路费75%,一般困难学生补贴路费60%,面试一次性补贴住宿、餐费40元。四川大学会同中国华民慈善基金会对100名经济困难和来自灾区的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每人5000元的经济资助和为期2天的就业培训,其中50多名已落实了就业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拨专款18余万元,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来自灾区的毕业生进行补助。湘潭大学2009年拨出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资助。学校还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积极为困难学生筹措资助经费,华民慈善基金会为学校200名困难家庭学生捐资100万元,部分教师和校友捐资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