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增活力——科学发展看宁波系列报道之二

时间:2009年05月07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图为位于宁波市北仑区的我国著名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吉利”自主开发研制的又一款轿车下线。                                     资料照片

2008年,宁波市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0079美元。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突破传统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说,宁波将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

自主创新:

区域发展主导战略

今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3方签署备忘录,决定实施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

始建于2004年4月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不但填补了宁波乃至浙江历史上没有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的空白,而且让宁波广大干部群众深切体会到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一国家级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宁波市产业基础而组建,对宁波市材料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截至2008年底,宁波材料所承担了来自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研发课题110多项,共发表论文73篇(其中SCI论文63篇)、申请发明专利64件,为企业提供测试服务咨询1000余次。

得益于改革开放,宁波的民营经济从“草根”做成了“大树”。据统计,2008年,宁波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1.2万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7家、超10亿元企业90家、超亿元企业1216家,服装、炼油、塑机等行业规模都居全国首位,135种工业产品销量成为全国“单打冠军”。

然而,做大不等于做强。科技支持力度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宁波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宁波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曾“一小二低三薄弱”: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低,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授权的比重比较低;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比较薄弱,创新产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比较薄弱,领军拔尖人才的支撑能力比较薄弱。

缺乏科技支撑的企业是没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宁波市委、市政府及早认清了这个道理。加快大学、大院(研究院)、大所(研究所)建设,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成为宁波的必然之选。

早在1999年,宁波市就提出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2006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又适时作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从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到建设创新型城市,宁波已经把自主创新从科技战略、产业战略层面上升到区域发展战略,把自主创新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在这一战略部署下,宁波市以加快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相继出台了《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08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16.51亿元;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几年来先后引进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等大院大所10家,引进共建了高水平技术开发机构170家;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建设,使之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至2008年底,全市已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22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已普遍建立了设计研发机构,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76.4亿元,同比增长22.1%。

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宁波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08年11月,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发布的《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评价报告》显示,宁波市已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位居中国最具创新环境城市第7位、最具创新动力城市第7位和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第12位。

“两创”倍增计划: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有一组数字一直让宁波市经委主任林克宇难以释怀。“宁波工业增加值率不到19%,低于全国约23%的平均值。除了宁波产业分工较细的原因外,某种程度也说明宁波工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宁波制造’的‘含金量’还不高。”

宁波工业结构有3个特点:外向依存度高、重化工业比重大和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中,“宁波制造”仍处于较低加工度、较低附加值的环节。

“宁波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说到底是经济素质性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产出率’不高。发达国家每平方公里的‘产出率’为1000万美元,有的甚至高达2000万美元,而宁波只有500万美元。以低要素价格、高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必须为宁波工业注入智慧的力量,激发‘乘数效应’,实现有智慧的发展。”市领导着眼于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分析得一针见血。

如何加快宁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宁波产品的“含金量”?

宁波市委、市政府给出的答案是:以打造创新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深入开展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充分利用宏观调控和要素制约的双重“倒逼机制”,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发展模式转型,促进工业经济保持速度与质量相结合、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完成“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的华美转身。

从“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差,折射出宁波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

2008年4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创业创新大会,酝酿已久的工业“两创”倍增计划正式启动。

“两创”倍增计划就是在要素资源日益紧缺的条件下,通过推进自主创新,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紧密融合,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增长质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统一的创新效益型工业,不断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各类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工业倍增发展。

“两创”倍增计划标志着“宁波制造”加快向“宁波智造”转型升级新时期的开启。根据这项计划,宁波工业进一步收缩支持重点,从原来重点支持5+10产业调整为支持5+5产业,即:做强做优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和高档纺织服装5大重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软件及服务外包、医疗及保健设备等有一定基础和发展前景广阔的5大新兴产业。

据宁波市经委介绍,在推进创新型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宁波着力抓住4个“优化”————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制造业向高科技含量、高社会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和低污染排放的“两高两低”产业发展;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壮大制造业的微观主体;优化生产方式,化解土地、节能降耗等要素制约,提高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技术要素,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工业创新战略,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

目前,宁波创新型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宁波“智”造靓影初现。

2008年,宁波工业经济总量跃上1万亿元台阶,产业结构层次得以大幅提升。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1%,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05亿元,同比增长25.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13.2个百分点。全市专利授权量达9882件,其中发明专利505件,专利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位。目前,全市已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33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国家级品牌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有135种产品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产品市场地位大为提高。2005年以来,全市企业在重大科技奖项上连年获得丰收,3年间已获得国家科技奖项9项、省科技进步奖71项,创新能力有了新突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