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的高校开设“村官专业”
时间:2009年06月06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次
对于不少人来说,上大学就是为了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工作。而在河南农业大学,目前有一个“村官专业”,对大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到农村去,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6月5日《中国青年报》
河南农业大学的“村官专业”是2008年在省委书记徐光春建议下开设的。对河南农大开设此专业,有人对此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的担忧这种“村官”专业成为培养官员的地方,还有的怀疑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些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出路是否畅通等。
农村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人才。农村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的举措,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从大学生中选拔一些人到农村去担任村干部,既可以缓解农村高素质的青年文化人才不足,又可以培养、锻炼新一代的大学生,使他们尽快成长,还能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沉重压力。
从上到下,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使当“村官”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一些应聘“村官”的大学生都是非农专业,加上又是从“课堂理论”直接到“地方实践”,知识专长和能力与“村官”的岗位需要甚不适应。基层工作经验欠缺,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学非所用,也是造成大学生“下得去”,“留不住”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对“大学生村官”的一份调查显示,有34%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表现不太满意,认为实践能力欠缺;有72%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所学知识用不上;而有57%的村干部认为应该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培养他们与农民的沟通能力及如何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技能。
新农村建设仅靠以往的老经验,仅凭现代的管理理论还不够,需要既懂现代经济管理,又了解中国农村实情、具备实际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设立“村官专业”,针对农村干部的特点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农村政策法规、现代管理、农业专业知识、实践锻炼等方面的系统教育,能让有志于“村官”的大学生的所学适用对路,保证其将来担任“村官”时能很快“入轨”,迅速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中国有8 亿农民,是农业大国。可很不相称的是,真正的农村管理人才却十分稀缺,大学里也鲜有与农村管理相关的专业。作为教育部门和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应该立足于社会需要。河南农大开设“村官”专业,无疑是顺应形势之举措,是有益的尝试。但单靠一个河南农业大学开设培养“村官专业”,显然远远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我们期待更多的高校设相关的“村官专业”,共同支撑起农村基层工作管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当然,如何让“村官”专业的课程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使大学生在农村能“用得上,用得着,用得好”,教育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如何助推这些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村官”岗位,政府也应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村官”专业办好、办实、办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