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川的日子,给我更多的是惊讶。惊讶于这里秩序恢复得如此之快,惊讶于这里的人民那种平和的心态,惊讶于在这里你看到更多的不是悲苦和愁容,而是那种‘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天灾,不如坦然面对’的豪情。这种惊讶,会让你忘记这里是一个重灾区。正是这种坦然教会了我坚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也刺痛了23岁瑞安林垟女孩林君君的心。那时,她还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那年7月15日,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踏上了去灾区志愿服务之路,在青川县委宣传部当了一名志愿者。
6月1日,记者在桥楼乡瑞安援建指挥部见到了林君君,听她讲述这一年中经历的感人点滴。
2008年10月
他们比想像中要坚强
进入10月,青川依然大大小小余震不断。可是青川的老百姓对此早已处之泰然,每次余震过后,他们就抖抖肩,然后微笑着开始猜测震级。善良,乐观,坚强!这是林君君在青川感受到的这块经历了一次劫难的土地上依然具有的性格。
刘显明是桥楼乡渔寨村村民,年届70的他与老伴相依为命。在“5·12”地震中,他家的房屋全部倒塌,他自己被石板砸伤,造成左腿髌骨骨折。由于年事已高,他的腿至今也没有完全痊愈,走起路来还是能看出曾经受过伤的痕迹。“现在,我多走几步路,腿就发痛。”他拍了拍自己的腿,笑着说。
但是,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影响他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在地震后不久,老两口就拿出所有积蓄,找乡亲、邻居一起帮忙,在瑞安援建指挥部的指导下,从原来倒塌的房屋瓦砾中取材,盖起了新房。
说起重建的过程,刘显明说:“我们老两口花销也不大,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现在全村人都挺困难,我们不能一味靠政府,一味依赖指挥部。所以想着自己能建就早点建起来,早日恢复生产,不给援建者添麻烦。”
在地震发生后,桥楼全乡的房屋全部受损。村民在瑞安援建指挥部工作人员和乡领导的带领下,主动想办法,开辟平地,重建住宅。
林君君感言:
来青川前,我总以为他们是愁苦的,总以为他们有着你无法想像和触摸的伤痛,总以为看到的将是一个个孤独无助的神情。而这一切“以为”都在见到他们之后改变了,他们比我们想像中的要坚强得多。
2009年3月
孩子的笑容充满对新生活的憧憬
青川迎来了春天,这是劫后余生的第一个春天。油菜花开了,漫山遍野。
去年8月份,大学生志愿者在乔庄镇回笼小学设立了兴趣班。到今年3月,志愿者跟这里的孩子已经相处了半年多。
每到周日,志愿者都会轮流给孩子们上课。当他们从被窝中爬起,睡眼惺忪时,这些孩子已经成群结队地跑到操场上,透过窗户张望着……一看到志愿者出现,孩子们总是箭一般地冲过来,拉着他们就往教室里走。
很多次,志愿者们以为自己记错时间了,后来才知道,孩子们每次都早到半个小时。而每次下课,孩子们总是喜欢嘟着嘴巴,羞涩地站在教室门前,问长问短。
“老师,我们的上课时间能延长吗?”
“老师,为什么每周只有一天的时间呢?”
待他们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后,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和大学生志愿者道别,然后期盼着下个周末。
这些孩子总让人感到快乐,而且他们也特别容易给你惊喜。有一次林君君上课和他们玩游戏,让她惊讶的是,孩子们都会唱《感恩的心》。那一次孩子们突然之间就开始唱歌,还辅之以手势。唱完歌,一个特别小的孩子走到林君君身边,拉着她的手说:“老师,你也一起唱吧!”
林君君说,很多时候,成人的恢复力远远不如那些可爱的孩子。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孩子们在爱与被爱中渐渐忘却了这片土地曾经遭受的重创。新年许愿的时候,他们争先恐后地说:“今年我们将有新校园啦,老师你还在吗?”
9岁的鲁晨曦是回笼小学五年级学生。有一次,学校发校服和鞋子,晨曦特地挑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和大码的鞋子。老师问她为什么,她没说。后来才知道晨曦自己舍不得穿,特地挑选大号的让爸爸穿。
曾经有一次,林君君问她:“长大后,你想做什么呢?”她坚定地回答:“以前我想当个老师,现在我的理想是当个志愿者,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
当志愿者,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们;当解放军,因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是问及孩子们未来想做什么时,得到的最多的答案。
林君君感言:
那些我们曾经牵挂、担忧着,一直为之揪心的孩子,给予我们的却是最多的感动、鼓舞,以及我们需要的信心和勇气!
2009年6月
青川处处孕育着希望
现在的青川,早已不是刚来时到处是成片帐篷的模样了。从去年10月开始,县城里的受灾群众就陆陆续续搬进了板房。整个县城不再尘土飞扬,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街道上,到处是鼓舞人们重建家园的横幅;楼房下,经过修缮加固的底层商铺开始正常营业。街道两旁,新搭建的板房饭馆、超市、商铺、菜场,都在做生意。这里的人们已走出地震的阴影,生活步入正轨。
林君君刚来的时候,县委门口有一个帐篷搭的小吃店,她常去那里吃早点。后来因为整改,它就消失了。去年12月,林君君偶然走进一家门口挂着灯笼的板房,老板看到林君君,温和地跟她打招呼:“还吃‘抄手’吗?”林君君定睛细看,原来他正是那个开帐篷小吃店的老板。只是现在这个店的面积比原来大了很多,也干净了很多,细心的老板还在墙壁上贴了装饰品。
那天,林君君开心地吃了两大碗“抄手”,临走,老板兴奋地告诉她,不久他们就要告别板房,搬入新建的房子了。
那天以后,林君君就记挂着这件事。今年春节回到青川,林君君又去找这家店。附近的人告诉她,老板已经把店面转让了,回乡建起新房,重新开张了。
每次去农村,林君君都能看到村民们在热火朝天地盖房子。为了省钱,乡亲们从倒塌的房屋里,搬出一块块还算完整的砖头和木头,像蚂蚁搬家般堆砌到正在新建的房子上。
有一次,林君君到桥楼镇,看到当地很多人的房子建得特别漂亮,具有川北民居特色,很有古镇的风貌。“以前我们的房子都比较简单,地震后住了帐篷,后来是过渡房,现在开始建自己的永久性居住房。通过瑞安援建指挥部的统一规划、设计,我们这里整片的房子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现在光看看就觉得特别好看,而且还牢固。很快我们就能住进新房子了。”桥楼乡青石村村民陈芳英一脸幸福地说。
林君君感言:
经历了太多苦累,勤劳的青川人依然追求美好的生活。“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条标语如今在青川人当中广为流传,被誉为灾区最动人的标语,也被称为“青川精神”。
感动
到青川桥楼采访之前,记者曾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来面对这里的艰辛和泪水。但到了之后,才发现,正如林君君所说的,原来这一切准备都是徒劳。
在青川县任何一个乡镇,记者都可以看到在屋前辛勤劳作的人们,而他们看你的眼神里总是透着笑意。因为这里的人们在2010年来临之前就可以拥有真正属于他们的永久居住房,房子对他们而言,就是新生活的开始。
从青川人身上,记者看到了人性最柔情的一面,也看到了最刚强的一面。坚强、善良的青川人,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明白的是,面对逝去的亲人、面对巨大的灾难,生者只有更勇敢的生活才能抚慰那些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