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时“拜师学艺” 大二时创作连环画

时间:2010年03月05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新学期,《常山民俗集锦》连环画让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大二学生曾艺超成为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看着散发着油墨清新的连环画,流畅优美的绘画线条,简练质朴的文字,同学直呼“太牛了”。

《常山民俗集锦》以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形式展示衢州常山的民俗经典,由曾艺超主创,和父亲共同汇编成册,目前已经印刷上千册。接下来,她将把理工学院的校园文化画入连环画中,如果时间允许,她想将宁波的风土人情入画,更好地“叫响”宁波民俗文化。通讯员 贾小鹏 记者 薛曹盛 摄影 见习记者 崔引

第一次创作“简直没法看”

曾艺超今年20岁,采访中时不时翻弄手中的拎包,显得有些腼腆。不过,说起她钟爱的连环画,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脸部的表情也变得神采飞扬起来。

“家里收藏的连环画有3万多册,小时候就很喜欢看,有时一本连环画要看上几十遍。”曾艺超说,爷爷和父亲都是画连环画的好手,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画画特别有兴趣,高二时开始“拜师学艺”学绘画。

第一次创造是在2008年,经过大半年努力,最后汇编成13册的《民情沟通日》。“第一次创作手生得很,人物几乎千篇一律,别说生动了,连面部表情都没有,简直是没法看啊。”

后来,很多画面都几经修改直至定稿,花了六七个月。“看似简单,其实画连环画是个很辛苦的活儿。”

情景再现过了把导演瘾

去年6月份左右,父亲曾令兵受衢州常山县有关部门的邀请,开始汇编常山的民俗连环画。那年暑假回家,父女俩就开始忙乎了,上山下乡到乡镇采风取景。等创作《常山民俗集锦》时,照曾艺超自己的话说,已经有手感了,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

翻阅《常山民俗集锦》,其中展现了常山钢叉舞、蜀阜御龙、洗马舞、胡家神龙、胡柚起源传说、常山奇石典故等八个民俗景点故事。民俗文化,起初对曾艺超而言还很陌生,加之用连环画的形式去表现,就要尽量看到活灵活现的现场。“一开始很没有画面感,根本想象不出真实的场景。”后来,曾艺超想出一招,真人“情景模拟”,再现当时的情景。

创造钢叉舞时,她和父亲就驱车到新昌乡黄塘村,观看当地的村民表演钢叉舞。为了让画面更生动,曾艺超常常要现场导演,如何摆放道具,动作怎么做,画面怎么组织。“那段时间,感觉过了一把导演的瘾。”

烈日下,曾艺超拿着照相机拍了整整一下午。在《常山民俗集锦》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父女俩走了近5000公里,拍了各种民俗照片5000余张。

亲朋好友中寻找人物原型

乍一看,《常山民俗集锦》虽然是薄薄一本连环画,但书中涉及到的人物多达几百个。为了避免雷同,每一个人物都要有所不同。“画得多了,就有点晕,后来索性在亲朋好友中寻找灵感。”曾艺超指着其中一个画面说,连环画中有一些人物原型其实就是身边的亲朋好友。

例如,画中一幅用山茶油煮面的场景,画面中两位老人笑容可掬,其原型就是爷爷奶奶。“小时候的记忆很深刻,爷爷奶奶还会用山茶油给我们煮面吃,画画时,脑海里就闪现了这样的场景。”

这样两次编绘经历给曾艺超积累了不少经验。平时在学校,绘画主要以建筑、风景、人物为主,现在,她在画建筑、人物时,时不时会融入一些民俗特色,使自己的作图形成了一定的风格。

接下来,曾艺超将为理工学院创作一册连环画,内容主要是校园文化。不过闲暇时间,她还是想多了解宁波的风土人情,将宁波的风俗画入连环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