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年获得(国际)工业设计竞赛最高荣誉———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资料图片)
2015年5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浙江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再增生物工程专业,至此该校已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网络与新媒体和生物工程等3个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坚持“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的办学理念,搭建了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成果硕果累累。2014年,该校新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6个“十二五”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该校教学成果“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荣获了2014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该校从2011年起,连续4年获得德国红点设计设计大赛奖,并被列为2014红点设计排行榜亚太区最佳大学之一。
“大学要以育人为根本,育人以学生为主体。”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院长金伟良说,“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综合素质过硬,不但专业能力强,还要具备极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真正有灵魂的人才。”
学业指导,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该校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一直稳居高位。“我们在培养模式上做了调整,从原来的以知识传授转为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策划、操作、运营能力的培养,并配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经贸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林承亮介绍说,从2012级的学生开始,电子商务专业建立了一套独特的“三驾马车”课外实践体系,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在“学科竞赛、科研、创业”三项活动中至少选择一项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2014年,09级该专业一名学生选择经营淘宝店做为实习内容,自主创业,短短半年实现利润十余万元。
这也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个缩影,据悉,为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结合发展实际,颁布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学业指导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在组织领导上,该校明确规定了各部门共同协作、党政班子每年至少一次专题研究学生学业管理工作、各院系成立学业指导工作小组等,并对研究所负责人、班导师、辅导员、教务员、任课老师等进行了责任分工,分别指导学业规划、学科与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与就业。
据了解,该校为了加强新生学业指导,各专业相继制订了学生导学手册。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指导活动,介绍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解读专业培养方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要求,使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培养方案。
在学业规划和学习指导上,教师协助学生分析专业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兴趣、能力及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提供专业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基本信息,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职业发展机会有充分的了解,通过对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学科交叉课程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学业及职业目标。
此外,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上,该校针对学生知识、素质与能力发展的不同需求,指导他们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第一学年以新生适应性教育为重点,第二学年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拓展为重点,第三学年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第四学年以提高就业层次为重点,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同时,该校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推出出国留学“梦想导师团”系列活动,充分整合和发挥学校留学归国人员资源,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营造出国留学及海外深造氛围,帮助学生制定和完善个人发展规划,助力学生实现留学海外知名院校的梦想。
专业选择,保障学生自主权利
为进一步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规范学校普通本科学生院内转专业管理,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近几年放宽转专业的限制,规定一批次专业学生可以自由转入其他批次的专业;其他专业中,文理科高考录取分数在各省实际录取人数前10%内的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可再次自主选择专业;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可以有2次机会申请转专业。
学校在最大程度的尊重学生选择,学生能否转专业成功决定于自身条件和所转学院的选拔条件和人数限制,只要学生满足申请转专业的条件,转出学院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
2012级新闻专业学生王颖超也在大一第一学期结束时顺利转到了法学专业。她向记者说道,虽然自己对法律有着高度的热情,但却被录取到第二志愿新闻学专业,因此一直想要转专业。在学校给每位新生发的《新生手册》上,她了解到了转专业的相关信息,经过报名、笔试和面试后,大一下学期就成功投入到了法学专业学习中。当问及对本校转专业制度的看法,她讲到,学校转专业最大的特色就是“民主”:“我们学校的转专业制度相对来说没有一大堆苛刻的硬性要求,比如要求主课成绩必须要在年级前十名等等,而且我们学校对于各专业之间的转换自由度也比较高,基本没有学院上的限制,允许跨学院转,这也让我有希望从传媒与设计学院转入自己喜欢的法律系。”
在“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一浪更比一浪高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们也越来越关注在读专业的就业前景,其中不少人决定重选,而近年来,该校转专业的门槛也不断降低,以前一些硬性条件都没有了,学生对转专业可选择的空间更大了。据悉,在2011年到2014年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每一学年都有近300人左右的学生选择并成功更改专业。
注重实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顺应教育发展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本校师生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创新教育模式改革,努力构建好培养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近几年来,该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教学的鲜活案例。
一堂不同的思政课———“师生沙龙”在学校已开展四年,它摆脱了一对多的上课模式,每个小组通过抽签决定讨论主题,师生之间就该主题互相交换意见,展开热烈讨论,最后与班级同学共同分享讨论结果。建立该活动的帅瑞芳老师介绍道,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同学们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她创办了这样的活动,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她也发现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别样的思政课不但改变了老师的上课方式,同时也引起了学生们对于枯燥的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对思政课的认识也从原来的可有可无变成了如今的积极参与。课后学生也积极回应:这样的活动,能使同学们更加关注身边事情和国际时事,并从原先的单向思维改变为多向思维。
由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建民老师主讲的新闻编辑公开课,是该学院一系列观摩课中的一门,它将同学们分组开展“媒体设计”大型实战,并将学生互评环节纳入考核内容。在课程设计中明确要求参加这堂课的学生每人都要给上台发言汇报的小组作出“突出亮点”“突出问题”“你的提问”等内容评价。让学生获得主要发言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是刘老师编辑课的主要特色。刘老师说,“新闻实务类的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进而弥补自己的不足。新闻131班康梅梅同学在课后说道:“确定主题,选定内容,上台展示是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但是能够在课堂上从别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不足,也从别人的规划中发现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也使我们在不断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兴趣。”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把实践教学活动贯穿学生培养始终,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特色,构建了完整的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模型,成功地将一、二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催生了“行走的新闻”“用声音叙事”等极具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成果。
培养监控,人才“催生”效果显著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体系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立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心,在开展全面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独创了以质量为目标、以评价为手段、以结果为导向的“3+X”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工作体系,从学校、部门、院系等多层面、多角度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价与诊断,不断改进和加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2009年以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以确立了“抓学科建设,促教学质量,上科研水平,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开放办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展路径。通过构建科学、严谨、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工作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通过“碎步小跑”、渐进改革的方式,一年一重点,一点一突破,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由社会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调查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届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达9.67%。学校已先后为社会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部分知名企业直接到校“订购”或“团购”毕业生。
在2015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学校的人才培养指标以高于第2名77%的成绩列全国第1名,同时,学校毕业生质量列第3名。
通讯员 黄蓓蓉 郑 剑
相关链接:http://daily.cnnb.com.cn/dnsb/html/2015-07/15/content_87704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