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一群非历史、考古或博物馆专业的00后参与打造的田螺山遗址数字化复原成果何以能登上国家舞台?他们给现场观众带去怎样的视觉冲击和互动体验,让河姆渡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
一
去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11月7日,一场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为主题的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324件(套)文物全方位、综合性地向观众展示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数字化复原项目有幸登上国家舞台。
田螺山遗址考古是已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条件较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古村落遗址,在空间位置上与河姆渡遗址遥相呼应,并具有与河姆渡遗址相近的聚落规模和年代跨度。
图为复原场景截图。
田螺山遗址历经7000年时光的洗礼,如何结合数字化技术,对田螺山遗址进行虚拟复原,最大程度的再现田螺山史前人类的生活环境、建筑风格、聚落形态等,并向公众用沉浸式方式进行展示,这些都引起了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团队极大的兴趣。
项目团队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等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下,于2021年下半年启动项目研发工作。
图为复原场景截图。
团队老师带领计算机、设计、建筑、传媒等专业学生连续数月,每周赴田螺山遗址实地勘察测绘,广泛搜集史前考古资料,与考古专家反复交流研讨,只为得到第一手的科学数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虚幻引擎技术对大场景进行虚拟复原,融合对出土文物的细粒度精确建模方法,最大程度地复原了远古时期田螺山遗址人们的生活场景,复原面积达近5000平方米,整个制作过程持续半年左右。而这背后是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项目团队严谨的探求精神和对文物古迹的敬畏之心。
图为戴上VR眼镜进行创作。
“不仅可以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还能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河姆渡文化,这也正是我们复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计算机与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于欣老师表示。
二
此次,在国家博物馆同时展出的还有同属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的井头山遗址,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师生以一段7分钟的纪录短片,展现了他们参与考古、保存文物古迹资料的现场画面,还向观众展示了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的大量照片和视频资料,这些将作为后期研究的宝贵财富。
井头山遗址南距河姆渡遗址8公里,年代约早10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沿海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
图为保存文物古迹资料。
2022年6月起,井头山遗址启动二期考古发掘,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派出师生团队参与其中,并有一位老师长期驻扎现场,至今已有近两年。
要让远古文化变“活态”文化,还要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找到传统和现代的连接点方面,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师生做了不少探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2级学生杨俊豪所在的小组,带来了一分多钟的粒子效果短片,灵感的来源恰恰是目前在井头山遗址发现的唯一一处儿童骸骨。
“遗物遗迹是凝固的,是冰冷的。我们希望它们能‘活’过来,有情感,能呼吸。借助思乡这个元素,将史前和现代串联在一起。“杨俊豪说。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研发河姆渡数字人。
在数字文化技术(元宇宙)实验室里,“投喂”了大量河姆渡文化资料的AI模型和参观者进行了对话。“她”是一个留着一头长发的河姆渡人,身着棕色草绳编就的衣服,眼睛炯炯有神,在倾听参观者的问题后,“她”会通过语音输出的形式予以回答。
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吴晨埕和大四学生张恒参与了这个AI模型的构思和创作。AI人物原型来自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河姆渡人蜡像,他们接入了河姆渡文化大模型实现人机对话,再加入动作捕捉让她变得更加生动。
图为文创产品。
这群来自不同专业的00后组成一个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文化符号的再挖掘、再解构。胖乎乎的抱枕,软绵绵的围巾、毛毯,采用的是卡通版河姆渡人造型;马克杯、钱包、丝巾等日用品上面,是“双鸟舁日”等出土文物上的纹饰;耳环、项链等首饰的打磨,则是从木器、骨器、漆器等手工艺品中汲取的灵感……
三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作为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兼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数字技术专业知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于欣表示。
数字文化创新中心博士马啉说:“与河姆渡文化的蜚声中外相比,在博物馆展陈、数字化转化、媒体传播、文创生产等方面,我们还停留在较为单一传统的模式上。”
图为数字文化技术(元宇宙)实验室大厅。
这几年,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数字文化创新中心开展了井头山史前遗址数字化考古、田螺山史前聚落大场景虚拟复原、保国寺物联网灾害监测预警、天一阁古籍智能语料库构建、宁波方言人工智能保护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促进宁波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同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高水平产业文化转型,与宁波服装、文具制造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促进宁波梁祝文化、红妆文化、宋韵文化主动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渗透,推动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