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我家四十年,好美一堂课

时间:2018年12月18日    编辑:孙桂荣    来源:     浏览次数:

我家四十年,好美一堂课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行走的新闻”十年趟出实践育人新路径

“《行走的新闻:我家四十年》出版了!我们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献上自己的青春礼!”看着捧在手上还散发的墨香的新书上自己的文章,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0多名学子抑制不住兴奋。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让青年学子全身心见证这一个特殊的年份?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联合宁波市教育传播研究与服务基地,从去年底开始推出了向全校学生开放的一门特殊的课程—— “行走的新闻:我家四十年”特别田野调查。发动学校师生从家庭的视角,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迁。

“‘我家四十年’,好美一堂课!我们在调查中感受四十年的风雨彩虹,体验家庭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在深入的采访和写作中用脚步丈量青春,用奋斗成就梦想。”

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学专业17级学生叶青在《走出大山的人家》中写道:“虽然生活中有挫折和磨难,但故乡的重重青山和蜿蜒泸溪终究没有阻挡住父母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愿望,我们家愈来愈好了!这是我家四十年的故事,是故事的结束,也是故事的开始。”

叶青说,他们调查团队带着对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美好发展变化的惊叹和自身专业的热爱,对各自家庭四十年来的生活轨迹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我们从父母手中要来老照片,听他们讲上面的故事,一张张照片不仅记录着几代人的生活,还向我们印证了祖国的巨大进步。”叶青说。

“一群改革开放20年前后出生的青春学子,用赤热的情怀拥抱刚刚过去的岁月。”活动发起人、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建民介绍,参与此次大型新闻调查活动的学生大多来自江浙地区,也有新疆、甘肃、河南、贵州、福建、安徽、江西、山东、广东、广西等省市区的同学。“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堂课,能够挖掘出一些家庭嵌于祖国波澜壮阔的四十年发展进程之中的闪光点。”刘建民说。

浙江大学校长助理、宁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胡征宇说,作为“60后”的我与我们这一代,感到格外真切。我的家乡淳安千岛湖,是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而建立的小镇,因蓄水后的一湖清澈、千山纵览、水下古城而享誉国内外。40年间,从闲散的农耕形态走向现代旅游经济,从星罗棋布的煤油灯亮到延绵闪烁的万家灯火,从解决温饱走向康美之家,家乡千岛湖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悄然发生,并融入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他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这个大机体的最小细胞。我们深信,每一个家庭的变迁,都记录了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进步。

家住宁波的杨薇艳同学采访他的父亲,他父亲这样讲道:“这四十年来,我们从原来的平房住进了现在的高楼,出行从原来的自行车到现在的私家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不断上升,生活越来越安稳,这些都是我们脚踏实地慢慢谋求得到的,相信今后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安稳幸福。”

“看到同学们用双眼观察,用身心体会,用全部的热情努力挖掘有效素材,寻找打上了每一个家庭印迹的40年。”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冯建波说,每一颗年轻的心,都在奉献中成长,在思考中成熟,在实践中成功。

“这的确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特别的行走。” 已经组织“行走的新闻”实践课程推进了11年的指导教师刘建民老师说:这是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实践教育的一个亮真本事的实践教学项目,是新闻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16级、17级同学们在课程中的一次特殊的非虚构报道作业,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推进“课程思政”的持续探索。这一份作业、这一场探索,有着不同寻常的分量。这样一堂课,也是践行“走转改”行动、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一次有益探索。

同学们的笔触稚嫩,但却真实地记录了祖辈和父辈的奋斗历程,记录了祖国大家庭中最小的一个细胞——一个个不同的家庭的每一个进步。200多篇充满温情的文章中选出70篇文章集结成册,篇篇散发着泥土的芬芳。40万字洋洋大观,字字都是对家与国的青春观察与记述。

“我家四十年”大型田野调查活动依托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教育部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行走的新闻”。这个项目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走基层增才干,已经持续开展了10年,出版了16部学生实践作品集计600余万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就推出了《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世博会的时候还推出了《走进世博大课堂》,每一年都会引起校园内外的热烈反响。

(光明融媒记者 曾毅 通讯员 刘淑芬)

相关链接:http://share.gmw.cn/local/zj/2018-12/15/content_32174757.htm?from=timeline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