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江敏在采访现场。
与同事合影。
与同事外出采访。
采访出镜。
毛江敏,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201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想过转专业,但未成功。然而,接下来的路她却越走越宽,留学深造后回国,进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工作。回看她的成才路,更像是“别人家的孩子”。她的热爱、坚守和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毛江敏的故事。
喜欢上新闻专业
与别人因喜欢而选择一个专业不同的是,毛江敏是慢慢喜欢上新闻专业的。
2009年高考,她填的第一志愿是土木工程。新闻系是妈妈给她保底选的志愿。“高中学的是理科,我理科比文科好。”刚进新闻系的第一学期,毛江敏就开始张罗着申请转专业。
当时的班导师李东方仔细地看了毛江敏的成绩单,发现新闻学概论、电视摄像这几门专业课程她都得了高分。跟系里了解情况后,他找到了毛江敏。
“我在班里年纪最小,大一时17岁,他可能觉得我想转系是跟风。我们都企图说服对方,李老师气得都拍桌子了。”此后几年,毛江敏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图书馆8楼的人文社科借阅室。除了新闻传播、社会心理等书籍,金融财经、航空航天这些专业领域的书也是她的阅读范围。大多数人不喜欢的教科书,却是她最爱看的。“就是那种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是什么,条理写得清清楚楚的。尤其是在完全不了解一个领域的时候,看权威的教材就是在搭建最底下那层地基框架。”她说。
有段时间她喜欢看传记,就每天泡在图书馆,汲取大人物的磅礴力量;又不时地钻研采访学,跟着学院的老师、同学一起写稿子,最终一起出版了《行走的新闻》《网络文化通论》等书籍。
对新鲜事物的“三分钟热度”,汇成了上万小时的阅读量。“我喜欢在一个时间段一次性疯狂地去了解一个领域的东西,这种感觉很过瘾。没想到最后一块块拼起来,竟然也形成了知识面。”
2013年6月,毛江敏即将毕业,毕业论文最后一轮答辩有致谢环节,毛江敏开始读:“记得刚进新闻系时,我打心眼儿里看不起这个文科专业。在理工,我不像那些有技术含量专业的学生一样有一技之长,我不会画建筑设计图,也不懂怎样把一堆钢筋水泥变成房子,我甚至不太会理财,在四年里花了家里那么多钱。”“但现在四年过去了,我对它却是热爱,深深的热爱。因为记者是唯一一个可以亲身感受和接触人生各种职业和真实经历的行业,这方面甚至超出了演员。”
传媒学院的陈雪军教授说,“我听到第一句话就被吸引住了,很久没有学生这么认认真真写毕业致谢了。”“这是理工十年来,我读过最感人的毕业致谢,情真意切。”
的确,大学四年,毛江敏的学业成绩有目共睹:宁波理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连续四年专业成绩第一的新闻系学生;连续多年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外语优秀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学校爱心大使,年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
四年一晃而过。就这样,毛江敏心无旁骛地沉下心来打牢专业基础。她在毕业致谢里还写道,“大学四年,我读过一些书,去过一些地方。我说不出那些书的书名,也记不清里面到底讲了什么,我也说不清我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但我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我内心的一些东西确实改变了,那是心底最深的一种热情。”
出国深造受益良多
大学的最后几个月,毛江敏有了留学的念头。她瞒着父母用奖学金的钱去报考了雅思,拿到几所名校的offer后,向家人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想去见见外面的世界。
考虑到家里当时的经济状况,毛江敏选择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可由于申请较晚,眼看报名截止日期临近,却迟迟未获签证。“签证没来,可以给家里省下一笔钱,要不就别去了吧。”毛江敏这么想。
可就在开学截止日期前的最后一天,上午11时,签证送到,一家人却犹豫了。几分钟后,妈妈一咬牙作出决定,“别让过去半年的时间和心血都白费了。”
一家人果断开始分工:毛江敏负责订票,跟学校确认宿舍;妈妈负责收拾行李;爸爸负责准备检查证件和必需品。
“我们在机场吃晚饭的时候,我妈不停地把牛肉往我碗里夹。”毛江敏记忆犹新,这是她第一次离家这么远。
16个小时后,飞机顺利降落曼彻斯特机场。
1个月后,为了提升自己的口语,深入感受当地文化,毛江敏搬出了按国籍分配的宿舍,和来自英国、印度、西班牙、墨西哥等在内的一共6个姑娘,住进了学校图书馆附近一栋传统的英式住宅,和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交流,她很快把英语说得更地道了,还了解了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
毛江敏迅速适应了英国的环境,课程让她受益良多。她开始理解,学习除了学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她会看一些全国性大报以及部分小报,每天阅读新闻的习惯,毛江敏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本科时一般都用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分析新闻。留学期间,老师会把我们当作媒体人,会直接表达他们的新闻观点,也会聊身边的人和故事。”从入学第一课到学业结束,毛江敏感受最直接的教学理念就是“一个人是一支队伍”,“他们希望毕业出去的学生是采编播一体的全能型高素质人才。”这与国内的新闻观念不谋而合。
回国选择新闻工作
2015年年初,她打算回国进入新闻行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初支持女儿留学的父母,这次说什么也要留她在身边。在家人的劝说下,毛江敏考进了浙江当地的银行。
“我想聆听那些感动人的故事,想去那些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去的地方,接触那些像书一样要一页页读下去的人,这样的冲动,只有在我理解了记者含义的时候才有。”如果不是岁末整理文档时看到自己曾在毕业致谢里写下的话,毛江敏甚至都想不起自己当初留学的意义是什么,她瞒着家人开始上网投简历。
“我学了6年的新闻,如果一次都不去试,以后一定会后悔。”年还没过完,2016年大年初七,拗不过女儿的爸妈,又一次送女儿去车站,只是这次,不知归期。
顺利通过面试后,毛江敏进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担任实习记者。专注舆论监督、消费调查的315栏目组隶属于《消费主张》。回想起第一次暗访的经历,毛江敏直呼惊险。
“我那次去外省负责前期暗访,先是摸了一次底,跟领导电话汇报完以后准备回京,但我求胜心切,又自作主张去了一次。”
“你是警察还是记者?”套话时逻辑缜密,再加上保温杯上的偷拍摄像头有红灯闪烁,没过多久,毛江敏就被对方识破了。手机和行李都被扣下,三个大汉围住她,她急中生智谎编以“上级单位抽查”的身份,和对方斗智斗勇。又在对方不留意之际,抢回背包和手机,迅速脱身。
所有在学校学的技巧理论,经过在央视的工作,融进毛江敏的血液里,她的新闻素养开始逐步展现。在临时要求出一期紧急节目时,毛江敏上午联系好被采访对象,下午跟同事前往拍摄地,晚上分头剪辑,第二天凌晨出片。而就是这次紧急节目,让领导看到了她作为记者的能力和潜力。
“跟我一起采访的其他几名实习生都学播音主持,可能会考虑语言是否通顺得体、字正腔圆等,我没系统学过播音主持,所以只关注我想问的问题。”“大学是个‘补短’的好时间,但在工作中如果能‘扬长’,在某一领域将之发挥到极致,核心竞争力就有了。”
6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通过考核,毛江敏被推荐到中文国际频道的《今日关注》。刚开始,她是拒绝的,因为与想做的调查新闻的初衷不一样。面试官笑了笑说,“你回去好好想想吧,可以过一个星期再给我答复。”
“如果不去的话,就只能回家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毛江敏留了下来。进组的第一天,毛江敏就感受到了组里同事们的热情。
《今日关注》在新闻访谈领域收视率常年雄踞第一,称其为中国访谈类新闻栏目的“王牌”一点也不为过。在毛江敏进栏目组之前,这个栏目已很多年没有新人加入了。
在《今日关注》更像是半工半学,每天做节目听专家分析评论,就像是进修听讲座。而这种学习的能力,对所有新鲜事物都保有好奇和探索的能力,让她受用至今。
对毛江敏来说,国家级电视台的视野和高度,为她世界观的完善起到了引导作用。“工作不怕累不怕苦,不计较得失,善于总结学习。”是《今日关注》制片人战丽萍对毛江敏的评价。
“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为此时刻感恩,这一路走来,都有人帮助和关怀我。母校让我拥有人生最重要的财富,一笔由知识、品格和信念构筑起的精神财富。”她说。
毕业9年,每隔一段时间,毛江敏都会回学校看望老师。她说这里是她第二个家,是她成长的地方。
原文链接:http://yzrbepaper.cnnb.com.cn/html/2022-10/24/content_3097_6876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