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
100年间,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令人感慨万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弘扬五四精神,扛起时代使命?
面对这一“时代之问”,8名来自我市各行各业的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起畅谈自己心中的“五四精神”。
听,这些就是当代宁波青年的“时代之答”!
答案一:奋斗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对于“80后”的科技工作者仇丹来说,他把“奋斗”两个字写在了自己的青春里。
博士至今,仇丹一直扎根产业一线,将论文写在企业实验室和车间一线,刚上研究生一年级,就作为团队第一名成员,带上铺盖行李,毅然离开大学校园,扎进企业同吃同住。
早上6时起床,跟着企业技术人员了解情况,晚上技术人员下班后,一个人独占实验室,尝试各种实验计划,有时甚至就睡在实验室里……
6个月艰苦付出,终于换来首个产品——超微化虾青素制剂的产业化。然而首次调试很不顺利,产品收率低得只有预期的十分之一,调试损失近100万元。
但是,青春就是永不言败。在导师的遥控指导下,仇丹反复核查原因,三天三夜没合眼。第二次调试顺利的消息传来,才满足地趴在装置边上沉沉睡去。
如今,历经15个春夏秋冬,仇丹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团队,建成年产8000吨、涵盖100多个剂型的生产线,拿到虾青素、VA、VD3三个世界单项冠军,并相继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
对于“90后”的农民代表汪琰斌来说,他同样把“奋斗”两个字留在了青春里。
7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决定务农,却遭到奶奶的大力反对:“斌斌啊,当农民多少苦啦,当心老婆也娶不进哦!”
“祖辈们做农民,是被动的身份‘烙印’,而我是主动选择的‘职业’。只要愿意在土地上挥洒汗水,青年也一定能在广阔农村大有作为!”汪琰斌说。
但是第一年创业,他就把该栽的跟头都栽了个遍。插秧季,由于没有经验,堆秧子的时候堆得太厚,温度一下子就升起来了。心一急,直接倒水冷却,结果七成的秧苗因高温高湿而腐烂。插秧时,又因为地没整平导致秧苗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祸不单行,那一年恰好又遇上了“菲特”台风,一年辛苦到头一算账,还赔了10万元。他只得抵押掉了家里给他的婚房,成为了旁人眼中名副其实的“败家子”。
但是,汪琰斌没有放弃。为了不重蹈覆辙,请来了一位“老专家”,跟着他边干边学;碰上疑难杂症,就请教区里、镇里的专家,还通过网络与同行交流;每天事无巨细的记录数据,并写进电脑保存……
如今,其创办的归本农场已经扩大到了土地2800亩,年产粮食2150吨,产值超800万元。他本人也成了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答案二:担当
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进、永不气馁。
对于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夏峰来说,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经济的一席话,坚定了他实业报国的信念。
“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对祖国负责,为事业担当。在夏峰和他的团队心目中,进入行业最前沿的深海脐带缆领域,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脐带缆,如同婴儿维系在母体上汲取营养的那根生命之带,一直是世界级难题,一度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国内其关键技术研究尚属空白。
十年磨一剑。夏峰和团队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和物力,牵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并与中海油、大连理工大学、上海电缆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开展技术合作,终于在去年实现产业化应用,投用在南海文昌气田群项目且已成功运营8个月,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油气勘采领域的核心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
夏峰说,目前公司在500kV海底电缆和海洋脐带缆产品制造领域独创了17项核心技术,实现了电力高尖精装备的“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引领”。
“虽然在高精尖细分领域打破外国垄断,我们迈出了第一步,但接下来的路还很长。要继续抓住自主创新不松劲,带领企业在海洋系列产品上不断技术创新,以‘智高点’抢占制高点。”
对于宁波第八批援藏干部杨周宏来说,他同样担起的是组织交给自己的重担。
2016年,他作为援藏干部第一次来到那曲比如。第一个月,顶着高反和身体不适,他跑遍了全县10个乡镇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最远的乡村教学点,听了一堂一个班级只有三名孩子的“公开课”。
晚上睡不着,早晨流鼻血,烤瓷牙碎裂……除了身体不适,同样让杨周宏煎熬的是,高原上教育资源紧缺、师资严重不足——
缺教学设备、缺师资培训、缺课外读本、缺教具玩具、缺厕所水井……在乡镇小学,最多的一个班级里被塞进了76名学生;在乡镇幼儿园,145名孩子却只有一名正式在编教师。
因班额太大,孩子们趴在操场的板凳上考试的场景;因住宿条件紧缺,个头小的两个孩子挤在一张床铺上的情景;因校园缺水,孩子们一大早就三三俩俩去河边抬水喝的身影……
在他的努力下,由宁波爱心组织和市民捐赠的“思源水井”已在六所学校扎根,与此同时,比如的教育不断迎来新的“突破”,由援藏资金投入8000万元援建的第二小学、第二、第三幼儿园已经投入使用;小考进内地西藏班的学生数名列地区前茅,中考升学率位居那曲第一;比如学子先后摘得那曲中考桂冠,自治区高考状元等……
“到六月中下旬,第八批援藏工作就要划上句号。我们一定不辱使命,站好最后一班岗!”杨周宏说。
答案三:奉献
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
对于宁波舟山港梅山岛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桥吊司机吴起飞来说,他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就是在东方大港之上。
工作8年,吴起飞吊装了约40万个集装箱,重量约1000万吨的货物,如果用现如今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装这40万个集装箱的话,要20艘这样的大船,如果将这些集装箱连在一起的话有2400多公里。
在简简单单“抓箱子”三个字的背后,是“港口工匠”四个字在熠熠发光。龙门吊好比是在高空中“穿针引线”,因为集装箱上的锁孔只有拳头大小,要在空中用机械臂夹起钢索穿过锁孔,这比穿绣花针还要费力。
拿起钢索,穿进锁孔,锁定,起吊,这样枯燥的动作每天要重复上百次,尤其是身处49米的高度,高空和海浪产生的眩晕感让吴起飞一度想要放弃。为了做好这一件事,无论走路、吃饭、睡觉,他时时刻刻都想着抓箱子,终于在2016年拿到了浙江省桥吊技术比武第一名。
“工匠精神,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一辈子干一件事,一辈子干好一件事。追求梦想的路上有坎坷,有荆棘,但只要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在人生的舞台中闪光。”吴起飞说。
对于鄞州区银巢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靖慧来说,自己绽放青春的舞台,是在服务千千万万老人的过程中。
大三时,“95后”的李靖慧就创办了银巢养老服务中心,这是全市首个由在校大学生注册的养老民非机构,致力于“帮助老年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短短4年,已经建立了46家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团队从最初的5名青年志愿者发展到现在的5万名志愿者。
开展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宣讲、走进社区和民工子弟学校公益授课……整个团队志愿服务总时长达到75万多小时。渐渐地,不少曾经被服务的对象,也加入了这支助老队伍,活跃在宁波的角角落落。
该项目被评为宁波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并作为我省唯一一例“中国创新案例”入选《2018老龄社会蓝皮书》。我参与撰写的提案《关于及早谋划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提交到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得到中央相关部门领导的批示肯定。
为什么放弃家里的生意,留在宁波做公益?当被一些人质疑时,李靖慧语气坚定地说:因为自己相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志愿的青春有意义,在宁波做志愿服务有奔头!。
“当志愿者已成为宁波青年的新风尚。我将和全市广大青年志愿者一起,继续坚定坚守、奉献奋斗,以‘宁波志愿者’的名义书写好青春人生的意义,与宁波,共成长!”李靖慧说。
答案四:创新
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一尾小小的银鲳鱼,里面藏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博士胡佳宝的创新故事。
这种鱼有经济价值,但是却“出海即死”, 其繁育工作多年被业内认为是一个世界难题。胡佳宝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在多家单位、企业的协助下,逐一攻破银鲳的“育苗难”“投喂难”“防病难”的问题,打破了魔咒。
但是,要让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却并非易事。在2016年,胡佳宝所在团队好不容易繁育出来的10万鱼苗,却因为一场病害,几乎全军覆没。眼看着一条条鱼慢慢游不动了、躺在池底慢慢死去,胡佳宝的心情五味杂陈。
好在,他并没有放弃。吃饭就在池子边上吃,睡觉就直接躺在泡沫板上,每天反复观察、反复验证,最终掌握了银鲳的适育条件,研发出最佳鱼苗饵料配方,在2017年成功培育银鲳鱼苗20万尾,实现了规模化繁育的梦想,奠定了这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
如今,他所创办的宁波仓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这个银鲳繁育项目先后斩获多个国际级创业大赛奖项,估计今年全年鱼苗总产量将突破200万尾。
“当我回顾近年来走过的创新创业道路,我深刻认识到,青年的进步离不开所在城市、各级领导、师长的关心指导,我们有幸生活、成长在宁波这片热土上,创新有路,创业有助!”胡佳宝说。
一堂小小的思政课,背后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年轻教师聂迎娉的创新历程。
2014年,聂迎娉成了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一开始,他备课非常认真,几乎每次课要准备3万字的讲稿,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一句要讲的话写下来、打印好,但是效果却并不好。
“第一次教学评价,当我看到分数几乎垫底的排名时,我有点退缩,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业?”聂迎娉十分懊恼。
但她也冷静反思不足:在教师和手机流量同台竞争的年代,如果100多年前的马克思不能讲中国话,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自己跟学生会就会面临“身在一个教室,心在两个世界”的尴尬。
如何创新?如何突破?她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指导“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于是她决定,通过看清身边的宁波,去认识远方的世界,用具体的小案例,讲清政治的大道理。
为了能够更加生动、深刻地向同学们解读这种力量,聂迎娉经常利用课余的时间,到农村、社区、企业、政府机关调研,“六争攻坚”战略任务、宁波版的“最多跑一次”,都成为思政课上的“座上宾”。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组织、鼓励同学到学校附近的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挂职锻炼,让他们从宁波的事业看到中国的改变,从宁波的发展体会中国的力量;努力探索“微化课堂”,通过寻访更多身边人、挖掘更多的小案例,从细节入手,让课程更加容易被同学接受。
https://ypapp.cnnb.com.cn/yppage/index.html#/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5cc84621e4b0eaf50260cfd3&type=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