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阳明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时间:2022年01月20日    编辑:卢帆    来源:宁波日报     浏览次数:

徐志敏

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决定了朝鲜半岛会在第一时间感知到中华大地的任何“风吹草动”,席卷社会的思潮更不例外。早在王阳明在世之时,频繁造访明帝国的朝鲜使臣便将《传习录》等书携带回国,他们成为阳明学说最早的接触者。自此,阳明文化传入朝鲜半岛。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阳明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有其独特的一面,路径上的家学传承、策略上的会通传习和成效上的与时俱进,值得关注。

一、传播路径:家学传承

朝鲜李朝一代(1393年-1910年)绵延500多年,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认可的“正学”,其地位无可撼动。学者们普遍醉心朱学,抵牾王学,整个社会存在着“阳朱阴王”的现象。即便在1584年王阳明获得入祀孔庙的礼遇之后,阳明学在朝鲜的地位也未得到改观。阳明学只是流传于少数学者间的隐学,手抄口授是通行的学习方法,家学传承反倒成为学说在朝鲜得以“续命”的路径。

自16世纪起,由于受到主流学派的持续排挤,南彦经、李瑶、许筠、张维、崔鸣吉、郑齐斗等不同时期的阳明学研习者都经历过处境艰难的时刻。崔鸣吉就是因为担心频繁的政治倾轧会影响自己对后学的培养,于是他毅然辞官归乡,全身心投入阳明学的研习传承。崔鸣吉坚信:“君子之所信者,心也,求诸于心而无愧,则毁誉之来,特其外物耳”,他亲授儿子崔后亮与孙子崔锡鼎,崔锡鼎著《九数略》成为朝鲜重要的数学家。崔锡鼎与郑齐斗学术互动密切,这也为17世纪江华阳明学派(霞谷学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7世纪至18世纪,江华阳明学派泰斗郑齐斗放弃仕途,选择在子孙与亲族中传播学说。他的亲传弟子中有儿子郑厚一和女婿李匡明。与李氏的联姻让家学传承的圈子进一步扩大,即便如此,郑齐斗也是倍加小心,所撰文稿皆秘藏于家,不敢轻易示人,生怕因为只言片语的外泄给家人带来麻烦,他曾手书:“阳明说,当删去”的字条留给家人,字里行间尽显无奈。

18世纪至19世纪,出身王室宗亲的李氏一族也以家学传承的形式见证了阳明学在朝鲜的绵延不绝。李氏中多有跟从郑齐斗学习阳明学者,之后,李匡师将家学传授给儿子李令翊,李令翊娶郑齐斗孙女为妻,家族式研习阳明学的社会网络得以强化。19世纪时,李朝宗室笃信王学者甚众,一支族人为躲避外界纷扰,甚至移居离汉城不远的光华岛,世代传述王学。后有郑齐斗子孙加入,他们“谨守祖说”。19世纪晚期,李氏秉承阳明家学,较知名的有李建昌、李建芳,前者将忠君爱国的思想依托于诗歌,后者培养出20世纪初江华学派的代表人物郑寅普,郑寅普正是学派开山鼻祖郑齐斗的后裔。

二、传播策略:会通传习

朝鲜中宗时期(16世纪前期),大儒退溪李滉站在朱子学的立场上,先后撰写《传习录论辨》《白沙诗教辨》等文对阳明学加以系统批判。1592年,南彦经与王室宗亲李瑶携手对李滉进行反击,结果两人双双遭弹劾革职。同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李朝政权派使臣向明朝求救,兵部侍郎宋应昌将朝鲜“视同唇齿”,积极促成出兵朝鲜。宋应昌是阳明后学,他尝试着劝说朝鲜学者给予王阳明入祀孔庙的礼遇,但无功而返,阳明学在朝鲜举步维艰的局面可见一斑。于是,改造阳明学以适应生存成为学说进入朝鲜后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16世纪中期,热心阳明学的朝鲜学者就着手对学说的会通探索。卢守慎是早期接受阳明学的学者,在学术上有会通的精神,认为朱熹、陆九渊、罗钦顺、王守仁等人在道心上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观点。张维也是阳明学的倡导者,他尊王而不抵朱,认为“中国学术多歧,有正学焉,有禅学焉,有丹学焉,有学程朱者,学陆氏者,门径不一。”张维从学术自由的角度为王学争取空间,说:“故随其所好而所学不同,然往往各有实得。”同时,张维进一步点出阳明学在朝鲜实心实学的发展方向:“时有有志之士,以实心向学。”

17世纪至18世纪,郑齐斗为首的江华阳明学派在会通中逐渐建立起朝鲜阳明学的理论体系。首先,郑齐斗在形式上援用了朱子学的用语,在内容上阐发阳明学的思想,用“生理说”贯通“理”(物理)与“气”(真理),又将“心性”和“义理”统一于良知,以此构建自己中道平衡的学问体系,这些特点体现在《存言》《中庸说》《良知体用图》等文章中。其次,郑齐斗将阳明思想与徐敬德、成浑等本土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整合,强调以良知的能动性统摄个体对现实的价值判断,用实心观照朝鲜民族民生的现实,郑齐斗的这种会通思想对塑造朝鲜阳明学的走向影响较大。

19世纪,朝鲜阳明学的发展处于东西文化碰撞的激流中,学者们不再执着于名分,更加注重探求实学本质。申绰是郑齐斗的外孙,1809年朝鲜科举状元,他通过探究易经、老庄等汉学经典砥砺自己学问中的实学精神,著有《诗次故》、与丁若镛合著《经学论争》。李建芳也倡导汲取东西方文明的精华改造现实。

三、传播效果:与时俱进

20世纪初,朝鲜阳明学迎来一次小小的发展高潮。朴殷植在发扬阳明学实学传统的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在学识中融入民族独立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提出“大同世界”“人类共存之路”等观点,著有《儒教求新论》《王阳明实记》等作品。生活于日帝强占期的郑寅普,将阳明学视为救国救民的实学,他流亡上海,投身于爱国启蒙与独立运动。郑寅普反对“简单因袭和教条主义的追随”中国阳明学,鼓吹运用良知觅得“民族的实心”,“感受作为朝鲜人的痛苦”,创造实心与感通的韩国阳明学,郑寅普的文章收录在《阳明学演论》一书。

20世纪至今,朝鲜阳明学又有所发展,现任韩国阳明学会会长金世贞教授,出生于阳明学研究世家,其父金吉洛是韩国最著名的阳明学学者,著有《象山学与阳明学》等。1996年,韩国江南大学金洽荣教授在美出版《儒教对话:王阳明与卡尔·巴特》,试图会通儒耶,促进二者相互借鉴。在当代,崔在穆、张圣模、李天一、金世贞、赵智善等一批学者聚焦实学,与时俱进,持续在教育、生命、生态自然等领域探索阳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义。

(作者为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讲师)

原文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22-01/20/content_1305352.htm?div=-1

Baidu
sogou